本次動保新知引自——Chadwin R. (2017). Evacuation of Pets During Disasters: A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Resil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7(9), 1413–1417.
本篇文章為回顧型文章(Review),旨在回顧寵物防災中各領域的相關研究,並進一步針對災害中寵物撤離的公共衛生意涵提出實務建議。同伴動物是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災難來臨時,同伴動物的撤離與安置卻常常被忽略,本研究針對五大面向:撤離不遵守、心理健康衝擊、醫療人力不足、人畜共通傳染病與動物攻擊,分別進行回顧。
寵物防災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本回顧指出,忽視寵物撤離會引發的多重風險,以下分別討論:
- 撤離不遵從:在既有研究中發現,在災害中,許多飼主因不願拋棄其寵物而拒絕撤離,舉例來說,在卡崔娜颶風期間,大約有44%的居民拒絕撤離是因為不願離開寵物,比例相當高,部分人士甚至為了救寵物冒險重返災區,這個舉動增加了救援人員與自身的危險。
- 心理健康衝擊:既有研究指出,在災害中失去或被迫遺棄寵物,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喪失寵物甚至比失去房子的悲痛更強烈,且與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呈現高度相關,部分研究則顯示,若在災難中,兒童能與自己的寵物同在,兒童壓力與焦慮反應明顯較低。
- 醫療人力不足:既有研究指出,部分醫護人員若無法確保寵物安全,將拒絕上班,這將導致災害中醫療機構的人力短缺,舉例來說,在卡崔娜颶風後,新奧爾良的杜蘭大學醫院就為了穩定醫療人員能安心出勤,特別設置「寵物照護區」。
- 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es):在過往,反對寵物進入庇護所的常見理由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然而,在既有研究中指出,被迫棄養的流浪寵物更容易暴露於受汙染的水源、病媒與屍體,這反而提高了疾病的傳播風險,研究進一步指出,透過集中收容與防疫措施,反而能降低各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 動物攻擊與咬傷:既有研究指出,災後流浪或受驚嚇的動物,更容易因壓力而攻擊人類,舉例來說,1999年美國北卡颶風後,遭狗咬傷的事件增加246%,另日本福島核災後,狗咬傷案例增加了30倍,這顯示出若能及早撤離與收容,可顯著降低動物攻擊的風險。
實務建議
在回顧完忽視寵物撤離會引發的多重風險後,作者提出五大應對原則,與一般災害管理週期一致:規劃、準備、減災、應變、復原,具體建議如下述:
- 建立專屬寵物的收容區,避免與人群混居,但應該靠近主人安置點,並允許飼主協助日常照料。
- 強化基礎防疫措施,如強制疫苗接種、寄生蟲控制與乾淨水源供應。
- 提供飼主與救援人員相關教育,減少咬傷與疾病的傳播風險。
- 善用既有資源與國際組織的經驗進行跨部門合作。
- 建立彈性的財務支持機制,透過政府補助與公益捐款共同維持動物收容系統。
學術與社會意涵
本篇回顧文章凸顯出寵物的撤離不僅是動物福利議題,更是公共衛生與社會韌性的核心問題,忽視寵物撤離將導致飼主心理健康的惡化、醫療系統的弱化與疾病風險的增加,相反地,若能將伴侶動物納入災害的規劃,將能提升居民於災難中的配合度、減少心理創傷、保護醫療體系的運作,並降低人畜共病的傳播。
本篇文章也強調,超過十年來,雖然卡崔娜颶風已揭示出寵物撤離的重要性,但世界各地的制度仍然未完善,面對氣候變遷下愈加頻繁的極端災害,動物友善的撤離政策不應再被視為附屬,而是災害應變與公共衛生下不可或缺的一環。
結語
伴侶動物在危機中對人類的心理支持與社會功能不容忽視,將寵物納入災害撤離與安置機制,不僅能保護動物的生命,也能提升社區整體的韌性與公共安全,更重要的是,未來的防災體系必須將「人-動物」納入核心規劃,才能真正落實全方位的健康與安全。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