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當人犬關係斷裂:流浪犬研究的三十年回顧

本次動保新知引自——Lezama-García, K., Domínguez-Oliva, A., Buenhombre , J., Mora-Medina, P., Daza-Cardona, E. A., Olmos-Hernández, A., Ghezzi, M. D., & Mota, D. (2025). Exploring the stray dog crisis: When the human–canine relationships breakdown.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 and Biometeorology, 13(1), 2025003.

本篇文章為回顧型文章(Review),旨在探討分析導致流浪犬數量增加的原因,同時探討負責任的飼養與領養、人犬互動關係斷裂、街頭流浪犬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解決人犬關係問題的替代策略。流浪犬的出現,是多種文化與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且根據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差異。鑑於此,本篇研究蒐羅了近30年的相關領域研究,其中包含不同國家的研究結果,以綜述的方式對「人犬關係斷裂」時的流浪狗問題進行各方面的回顧。

人犬關係與流浪犬增加之間的關聯

首先,作者先就「人犬關係」與「流浪犬增加」此二變數之間的關係進行回顧。犬類自從被人類馴服以來就長期參與人類的生活,到了七世紀左右,狗開始被視為一種地位象徵的社交標誌,狗被納入家庭生活,和人類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在寵物成為家庭成員後,寵物遺棄就是導致社會上流浪犬增加的主要原因。既有研究指出,狗狗的「行為問題」是導致人犬關係斷裂的主要原因,從而影響家庭犬與人類的共存。其中「行為問題」又包含:對犬隻的恐懼、分離焦慮問題、犬隻的攻擊行為與強迫行為問題,皆與不良的人犬關係密切相關。在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中也發現,越具有焦慮傾向的狗狗越容易被飼主送往收容所,主因是這些狗狗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與陪伴。

另一份橫跨英、美、加與大部分歐洲國家的調查則指出,有大約30%的飼主會因為行為問題(如隨地排泄與吠叫)棄養狗狗;但最主要的棄養原因則是——經濟困難。

除了「經濟困難」,部分研究則羅列了其他的常見棄養原因,其中包括:無力負擔寵物開銷、新鮮感消退、空間不足,以及家中有小孩等,但作者指出,雖然這些因素是促使飼主棄養的重要因素,但歸根究柢來說,最根本的原因是飼主缺乏意識、責任感與倫理觀念,因此,作者指出若要防止狗在街頭流浪並改善相關後果,理解流浪犬增加的根本原因(行為、經濟等因素),並提升飼主的認知與責任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街頭流浪犬所面臨的後果

接著,作者針對流浪狗所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進行回顧。流浪狗對公共衛生、社會經濟與生態造成多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會回過頭影響到流浪狗本身的福祉。既有研究指出,由於流浪狗缺乏預防醫療,流浪狗們容易感染由原蟲、蠕蟲與截肢動物引起的各類疾病。以疥癬(流浪狗可人畜共通的寄生性皮膚炎)為例,在土耳其有四分之一的流浪狗感染疥癬,而這樣的流浪狗疾病對於土耳其的公共健康構成巨大風險。

作者彙整了既有研究中流浪狗容易感染的病原,其中包括:腸道寄生蟲(鉤蟲、瓜實條蟲、鞭蟲)、犬艾利希體、犬瘟熱、焦蟲。既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家犬,流浪狗感染此些病原的機率較高。

而流浪犬的糞便則會汙染土壤、地表與水源,對公共衛生造成威脅;此些未接受驅蟲與疫苗接種的流浪犬排泄物,容易成為潛在的感染源。此外,流浪犬因為生活在惡劣的環境,營養不良與壓力導致免疫抑制,使牠們更容易感染寄生蟲與傳染病。

解決人犬關係問題的替代方案

最後,作者回顧了「解決人犬關係問題的替代方案」的相關研究。「認養」被建議作為解決人犬關係問題的一種解方,並可與絕育一起實施,然而既有研究則指出並非所有流浪犬都能重新融入家庭,多數流浪犬具有行為問題(有攻擊性、在家中便溺、破壞家具、逃跑、過度活躍、吠叫),使得牠們在認養上相對困難。

在印度,為解決街頭流浪犬過多的問題,部分地區選擇撲殺來控制流浪犬數量,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這種作法並無法真正解決流浪犬數量增加的根本問題,因此提出替代方案——飼主為中心的教育與絕育措施,由此引申出新的策略如:生育控制、飼主責任教育、立法與犬隻登記制度。

在既有研究中指出,目前已證實能改善人犬關係的一線主要策略是「提供關於負責任飼主的資訊與教育」,目前已有部分國家推行「飼主責任」計畫,強調飼主需對動物造成的行為後果負責,比如:公共場所清理排泄物、破壞他人財物或攻擊事件,但作者指出,「飼主責任」計畫的推行並不是唯一解方,棄養問題涉及文化與經濟背景,單一措施無法徹底解決流浪犬問題。

鑑於此,作者指出「獸醫」於推動飼主責任教育方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獸醫的參與應包括四大領域:臨床照顧、營養、動物健康與飼主管理教育。而既有研究則指出,飼主們往往對於飼養相關資訊不足與存在大量的誤解,因此,獸醫在此問題上扮演了核心的角色,由獸醫提供專業資訊的成效遠優於政府提供的紙本資料。作者指出在未來的飼主責任教育上,獸醫協會、學院與獸醫師本人應與地方政府、人道協會、學校與關心動物福利的公民合作,共同推動「負責任飼主」的觀念。

結語與建議

流浪犬危機的背後,其實是整體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縮影,低收入家庭缺乏資源照顧犬隻,社會對飼主教育不足,都市化進程下人犬關係的逐漸疏離,最終導致犬隻大量被拋棄。

作者強調,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理解這是一場文化與經濟交織的危機,不能單靠西方國家治理模式來處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負責任的飼主教育」或許是最可行與永續性的解方。而唯有當社會正視動物與人類關係的複雜性,才能根本緩解流浪犬問題,為動物、城市與人類自身,開啟更和諧的共處之路。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