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找一頭自願被吃的豬——經濟動物倫理問題初探
講者:龍緣之 / 臺灣動物與人學會 理事
講座時間:2024年12月22日(日)14:00 - 15:00
紀錄:王鉉淯(關懷生命協會 副研究員)
本場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的講座,題目為〈找一頭自願被吃的豬——經濟動物倫理問題初探〉,邀請到臺灣動物與人學會的理事——龍緣之博士主講。龍緣之老師為哲學背景出身,因此本場講座嘗試以「哲學」的方式,帶領與會讀者了解經濟動物的相關議題。
動物權利 vs 動物福利
講座的一開始,龍緣之老師先區分了「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兩個概念的不同。「動物權利」屬於哲學領域,而「動物福利」則是科學問題。龍緣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從動物福利出發,人們會要求改善動物的圈養環境(也就是把籠子建得大一點);動物權利論者則要求「打破牢籠」,因為沒有任何動物應該被關在籠子裡。這也正是動物權利哲學家Tom Regan的書取名為《打破牢籠》的由來。
▲龍緣之老師講解「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的不同
接著,龍緣之老師介紹了動物保護在哲學此一學科中的範疇,動物保護是屬於「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中的「動物倫理學」(animal ethics)的子範疇。倫理學作為一門思考倫理問題的學科,其大致會提出三個基本問題:第一,現況為何?(實然面);第二,應該為何?(應然面);第三,如何實現?(approach)。基於這三個基本命題,龍緣之老師嘗試以倫理學的方式,帶領與會讀者認識經濟動物議題。
經濟動物的現狀
在「實然面」上,龍緣之老師以實際的統計數據(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動物保護指標),介紹世界各國大致的動物保護程度,與農場動物面臨的困境。
例如,在美國,每年屠宰的農場動物佔動物總死亡數的99.6%,但相關善款僅佔動物保護總善款的0.8%。這說明,資源的分配嚴重失衡,農場動物處境亟待改善。這些困境也造就了「格子籠」的蛋雞飼養模式——以非常惡劣的環境飼養蛋雞。
龍緣之老師表示,就算在動物福利良好的蛋雞示範農場(如英國),看似優良的飼養環境,常須犧牲自由做為代價。不具產蛋價值的公雞,在出生時即被絞碎成肉泥;而母雞每年需產300顆雞蛋,被淘汰的母雞則會被製作成滴雞精,以榨取其最後的價值。
哲學思考的應用
在了解經濟動物的「實然面」後,龍緣之老師表示,我們可以透過哲學方法來思考出應然面與具體解方。在哲學方法論上,龍緣之老師介紹了兩種方法——邏輯(logic)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邏輯,是正確的思考方法。我們可以透過學習邏輯檢查由「前提」、「推論過程」、「結論」所組成的「論證」是否正確。批判性思考,則是檢視論述中的常見謬誤,諸如以偏概全、定義不明、輕率的因果連結。
▲本次講座陳列的相關哲學書籍,其中包括龍緣之老師的紀實文學著作——《尋找動物烏托邦》
講解完哲學方法論後,龍緣之老師進一步去討論,在哲學上,道德(morality)誰說了算?道德上,我們該考慮到誰?龍緣之老師表示,這是關於「主體」與「客體」的問題,往常我們習慣於「權利」相生於「義務」的思維。但在道德上,存在著「道德病人」(moral patient,即無法理解道德與施行道德行為者,如動物),我們應該也將其視為道德的主體,就算其無法履行道德義務,也應賦予其道德權利。
接著,龍緣之老師解釋了三種「道德行為」的理解光譜: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義務論(deontology)、效用主義(utilitarianism)。美德倫理學是指,我們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