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現代社會中同伴動物對於人類健康與幸福的重要性

動物與陪伴

主講:Dr. Dennis Turner
翻譯:錢永祥
整理:李耀芳

時間:三月十三、十四日
地點: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社會科學階梯教室

  一九九○年世界各國團體正式組成了「人與動物互動關懷組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Human-Animal Interaction Organizations,簡稱IAHAIO),以致力於「促進人們瞭解與尊重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為宗旨。
  這個組織在二十一年前即開始注意到人與動物間的和諧互動,對人類、動物和環境有莫大益處。隨著時間的腳步,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地球上雖有不同的文化,社群和不同的動物種類,而人與動物的關係,卻深深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環境與生活品質。

  關懷生命協會希望帶動國內各界對「人與動物互動關係」議題的討論與重視、自八十五年起,策劃每年舉辦「動物福利系列講座」,希望帶動民眾重視同伴動物對人類心裡、醫療及許多層面的貢獻與影響。

今年講座請到瑞士動物行為心裡學者Dr. Sc. Dennis C. Turner,他所領導的兩個組織,配合著聯合國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的獸醫公共衛生計畫,致力於推動有關人、動物與環境間之互動關係的教育工作。

  Dr. Dennis Turner專業於動物行為與心裡學;其在人類健康與醫療上的應用,更受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重視。他在應邀前往日本作學術演講的途中,慨然應允來台座兩場額外的演講,為使演講當日不克前往來的讀者亦能閱讀到Turner教授精彩的演講內容,本刊特將兩場演講「動物心理與行為研究在人類健康與疾病治療上應用」及「動物、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犬貓行為的現代社會角色」合併整理為文,以饗讀者。在這兩場演講裡,主要是談「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對於人類健康的幫助」,此外尚有「負責任的寵物飼養」,此問題對於有飼養野生動物和流浪動物的國家及都市來說,尤其重要。Turner教授特別指出:我們對於同伴動物在人類生活理所扮演的角色已較為瞭解,可示弱?我們繼續從人與動物的緊密關係中受益,就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特別是負責任的寵物飼養。

人類和犬貓關係的簡史
  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可追溯到一萬年前,狼是第一種被人類馴養的動物,一般學理認為人類之所以選擇狼的主要理由有四:一、作為食物來源(但有更多專家推翻此說法,認為不太可能,因為當時飼養肉食動物作為食物來源並不經濟);二、作為警衛(亦被認為不太可能,因為狼絕少吠叫,而狗吠叫是經由人類幾千年來的刻意培育與訓練);三、早期人類狩獵的助手(較有可能,也是多數人接受的說法);四、最新理論是--為了作伴,由原先的共生漸漸發展出持久的夥伴關係,雙方越來越互相依賴。

  人與貓的關係雖僅四千餘年,其性質也與人犬關係不同,但在西方社會中,並不比人犬關係遜色。

同伴動物在應用上的演變
  幾千年來,人與犬、貓關係皆有改變,起初利用牠們的狩獵能力,後來則發展出新的用途。今日我們認為,人類對其他動物產生社會感情的能力,與培育照顧其他物種的能力,在最早馴養狗的過程裡也發生過作用。在現代社會中,人與寵物的社會關係越見重要,此可由西方社會中約有50%的家庭至少飼養一隻同伴動物中看出。

關於人們對犬、貓的幾點質疑:
1.是身份的象徵?
  對某些個人來說也許是的,在國際犬或貓展中見到冠軍種的天價,我們的確有此感受及印象。但別忘了,絕大多數的寵物皆不是純種,就算是,多數都僅被當作同伴飼養,從未上場展覽過。

2.是自然的代替品?
  諾貝爾得主勞倫茲曾說:人類愈都市化,離開自然愈遠,寵物在人類生活裡的重要性也愈增加。養隻貓、狗、鸚鵡或魚,當然也就給自己的空間帶來些許自然,這些小動物會加強人類與自然的接觸。研究顯示,尤其是犬貓的飼主,們在談負責任的動物飼養時,必須要加強教育的一點。

3.是人際關係的代替品?
  在西方社會中,有許多飼主寧可與動物互動,而不願與人類交往。但事實上,在科學控制下進行的研究顯示,動物促進人類之間的接觸。維也納大學心理系的古特曼教授做了許多研究:家中有飼養同伴動物的兒童,在理解他人非語言的溝通訊號時,比起社經背景相同但家中未養動物的兒童要高明許多。此外,他們也是其他同學選擇的玩伴和討論事務的夥伴,亦即他們在教室的社會結構裡適應較好。

對人類健康與疾病治療的幫助
  人與動物關係的研究在25年前開始,先是根據故事或經驗做為證據。過去10年間靠科學控制下的研究收穫甚多,截至目前為止,發現並證實同伴動物為社會互動所帶來的裨益,遠超過科學家的想像。

  一九六○年代後期與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如:Boris Levinson與Sam和Elizabeth Corsor提出了一些觀察:

  1.在老人院、老人病院、精神病院裡,若有動物在場,治療人員較容易與病人建立關係。

  2.退縮自閉和拒絕溝通的人會先與動物說話,然後是與照顧他們的人,最後才跟其他人溝通。有一位病人兩年未和他人說過一個字,然而當他與院裡新養的動物建立關係之後,一切都為之改觀。

  以下是已獲科學家證明,有關同伴動物在人類疾病治療上的貢獻:

改善心臟病的痛後情況
  一九七○年代後期,Erika Friedmar和同僚於紐約某冠狀動脈加護病房對病人急診後,一年內存活的情況作研究,結果發現:飼養動物者可將存活率提高2.5%,即使將養狗者從樣本中去除(因養狗者可能因蹓狗而在過去一年內運動較多),飼養動物的影響依然可觀。

脈搏與血壓的降低
  一些研究人員注意到,人在對自己的狗或貓說話,或撫摸牠們之時,臉部和聲音會有情緒舒緩的典型變化。Katcher與Friedman證明,撫摸動物確實會減緩人們的脈搏、降低血壓,效果較朗讀文章還大。後來Mara Baun也證明,如果人們與所撫摸的動物有感情,此種平靜效果會更大。

減少身心不適的抱怨 ,增加生活品質
  四年前,James Serpell作了十個月的研究:觀察三組人--對照組未飼養任何寵物、另兩組則分別飼養狗和貓。最後Serpell發現,養狗者一直到十個月結束,養貓者在前六個月期間,身體上的次要不適均顯著減少:而無飼養者在開始養狗之後,生活品質也同時改善,且同樣持續了十個月。

降低膽固醇 ,減少就醫次數
  三年前 ,澳洲貝克研究所的Warwick Anderson發現:男性犬貓飼主比不養動物的人,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的含量都較低,雖然七千位志願參加計畫者的其他健康影響因子都一樣。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在現代社會中,與動物互動時減輕壓力的效果,給人帶來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的效益。
該研究所的Gary Jennings教授延續此調查,在一九九五年IAHATO日內瓦會議上提出報告:寵物飼主因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及失眠問題而就診約次數較少,藥物治療情況也較低。比起非飼主:養狗的人看醫生的次數少8%,養貓的人少12%。

心理上的益處
  晚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同伴動物對於減輕寂寞和沮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且已證實同伴動物可以提高問題學童的自我評價,在人們情緒緊張時,發揮緩衝的作用,且有助於人們安排一天的時間,如:提醒餵食的時間到了這對於獨居老人尤其重要。此外,牠們令我們感到被需要,而牠們也確實需要我們:需要負責任的照料和棲身環境,這會使我們活動量增加,從而改善我們自己的健康。

  向來富有盛名但趨於保守的美國國家衛生院甚至斷言:

  1.未來有關人類健康的研究,應該將居處是否飼養同伴動物,以及與該同伴動物的關係屬於何種性質,列為重要的變項。

  2.服人的證據業已提出,並足以斷言:陪伴動物對於某些人的健康有醫學的效益。

1995年日內瓦國際「人與動物互動關係研討會」
  今日,同伴動物對於人類健康與生活品質改善上所扮演的角色已廣受矚目。許多國家全國性的科學與衛生研究組織都支持這類工作,最近第七屆國際「人與動物互動關係研討會」,大體上便是針對此一議題討論。

  此次會議發表文章達一百四十五篇,來自全球三十二個國家的六百三十位人士與會,並邀請世界上研究人類與動物衛生、生活品質、心理學、動物協助治療法,動物行為、動物福利等領域中最傑出的學者擔任榮譽演講人。會中,國際人與動物互動組織協會的各成員國無異議通過五項基本決議-- 「日內瓦宣言」。在宣言的前言中聲明:「晚近的研究逐漸證明,同伴動物對於人類的安樂、個人的成長、以及生活品質具有各種益處。為了發揮這些益處,確保我們生活裡動物的和諧陪伴,飼主與政府均負有義務與責任。」

日內瓦宣言-五點決議
  1.如果動物已經受到適當的關懷與照顧,而牠也沒有侵犯到其他不是該動物飼主的人們,那麼在任何地方或任何合理的環境中,動物飼主之普遍而不受到差別待遇的的主權,應該被充分認知和尊重。

  2.採取合適的方法及適當的步驟,以確保人類環境的規劃與設計,能將飼主和牠的動物同伴的特殊需求和特性納入考量。

  3.鼓勵在校園裡或課程中安排出現同伴動物,並致力讓教師及教育家了解、相信,這樣的安排透過適當的訓練計畫有其益處。(Turner教授特別指出:國際人與動物互動組織協會的不少國家會員,已與地方教育主管單位、甚至教育部合作,製作發行小學用的教材,教師與學生反應十分良好。在這方面我們仍須多努力,因為我們要鼓勵負責任的動物飼養,透過教育讓大眾了解動物的需要、照料、居住環境與行為習性。人若在成長過程中飼養過動物,兒童時有過飼養動物的經驗,成長為成人時也傾向於飼養動物,並且通常飼養同一種動物。人在兒時與動物生活打成一片,程度不下於動物後來對人的依賴。同伴動物對於人的身心健康之治療效果,對於在生命早年曾與動物有愉快經驗的人來說較為明顯,還超過沒有此經驗的人。基於此,我們鼓勵兒時就開始對同伴動物有所認識與經驗,在小學裡推行專題週,是極為理想的作法。)

  4.確保一個適當且小心管理的管道,可讓同伴動物進入醫院、退休安養機構、居家看護或其他看護中心,以照顧需要此種互動之任何年齡層的人。通常反對者都只是集中在衛生方面的考量,但是許多研究顯示,適於居家或探訪的動物,都經過獸醫師定期的防疫控制,較之那些在機構中出入的人類訪視者問題更少。雖然還有一些管理者計較成本卻忽略治療效果,但也的確有一些健康保險公司已開始考慮接受動物出入的可行性。

  5.正式承認一些受過特殊訓練的動物,在克服官能失常症等醫療介入上,有其效用與正當性。這些有效的醫療方式,以及被專門訓練來幫助不便之人的動物,應給予積極鼓勵使訓練計畫能持續發展,並確保此類教育包括健康和社會服務專業的基本訓練。

  近來,Karen Allen博士在美國醫學會之期刊上發表論文指出:同伴動物與醫療動物不僅有效,且節省經費。

以同伴動物作為助理治療師
  何種動物最適合此類工作?根據經驗,狗與貓較常被接受,理由是牠們易與人建立社會關係,且和人有非常多的社會接觸,尤其是經過小心選擇後的狗,可接受此類計畫所需要的特殊訓練。

  犬和貓對人類的情緒變化皆非常敏感。犬的社會關係建立在 「支配和服從性」,不同於貓的社會關係基於 「容忍度」或 「施與受」。犬與貓的壽命亦較其他肉食動物為長,基於訓練工作的投資考量,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優點。

  其實撫摸犬貓讓身心鬆弛,與靜靜地注視籠中之鳥和魚缸中的魚有一樣的效果。但是,要和鳥、魚建立起個人關係則較困難,然而此點正是動物協助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亞洲地區的日本與韓國已經開始研究和支持這些動物協助計畫。日本動物醫院協會的同伴動物陪伴計畫已相當成功,在韓國則由其企業支特一項寵物治療計畫。

  IAHAIO不只是研究人與同伴動物互動的機構,組織裡的會員國亦支持許多動物福利團體,這些都是IAHAIO的聯合會員。而不論是IAHAIO或是動物福利團體,都積極的向一般大眾推動 「飼主責任」的觀念,這些動物不僅是針對同伴動物或治療動物,更有許多是在街頭的流浪動物。

飼主責任
  負責的或不負責的飼養都始於家庭,若我們要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就必須從根著手。

  在動物進家門前,或至少在與牠們建立第一階段關係之時,飼主就必須具備包括像:動物天性、生物和社會心理需求的基本知識,及和這些動物建立關係時的一般知識;如此飼主錯誤的期待才可能被導正。再者,飼主亦需了解不同種動物該有的不同特質。

  野生動物不適合作為同伴動物,不論牠們是否獨特或可代表身份地位。因為我們沒由足夠的知識可提供正確的圈養和照顧;再者,野生物種因為環境的破壞,刻正面臨威脅。已家畜化的動物雖較易成為同伴動物,但也不可因此而低估牠們的需要。

  在飼養犬貓之前,必須了解飼養費用並不便宜--食物、獸醫醫療費用、主人不在家時的飼養照顧……等,且一但飼養,便要飼養許多年。

  動物不是隨手可丟的東西,也不是可以當作生日驚喜的禮物,在負擔不起飼養費用或失去興緻時,難免就棄於街頭。同伴動物確實是「社會夥伴」,飼主必須接受和尊重此點,不單是人發展出與動物之間的個人關係,動物亦會發展牠們與人之間屬於牠們自己的獨特關係。因此,「尊重動物」是負責任的飼養關鍵之一。

  另外,在大部份的歐洲城市裡,飼主會撿起狗的糞便放入塑膠袋中,丟入專門收集動物糞便的的垃圾桶內。任意讓犬隻在街上蹓躂而未使用牽繩,或讓犬隻在街上排泄而不清理,都是不負責任的飼主。

不見得每個人都愛動物,有些人亦不願被動物干擾。因此,「尊重人」是負責任的飼養關鍵之二。

必須知道的知識--犬
  狗的社會結構建立在 「支配-服從」的關係上,所以在人類家庭中,狗需要一個「主人」,如果家中無人可擔任此社會角色,狗將會取而代之。

必須知道的知識--貓
  貓對於「被注意」的要求較狗少,亦即不那麼在乎時時刻刻被注意!

  在都市化的地區裡,貓的密度相當高,做好預防注射是相當重要的。有些人認為貓會自行覓食,而給貓的食物少於牠們的需要,但是大部份的貓已經失去了牠們獵食的天性,需要依靠人類的餵養照顧。餵貓可增加牠們的忠誠度,和縮小牠們的活動範圍(Home range),固定的餵貓,會使牠們較少四處遊蕩。某些人不在家時,將他們的貓趕到街上,或是讓貓自己去街上覓食,這些貓為了獵食增加了活動範圍,卻迫使牠們面對許多危險,例如:交通事故。

生育控制
  尊重動物與負責任的飼養,同時也包括了以開放的心胸接受「為動物作絕育」,以減少流浪動物的問題發生。

  動物絕育不會讓她們失去任何東西,僅僅改變牠們的賀爾蒙,即牠們對性的需求和行為。絕育後的貓不會變得懶惰或肥胖,但是通常老貓都會被過度餵食。絕育後的動物活得也較久,較不會得到某些特定癌症或疾病,亦較少四處遊蕩。

流浪動物控制
  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了解的是:區域性的 「動物過剩」是人的問題,而非動物的問題。

  要控制特定區域的流浪貓數量,可將貓捕捉後予以絕育、驅除體內外寄生蟲、作識別記號(如刺青),再放回原地。同區的貓會拒絕其他區域的貓入侵,如此區域內的貓口數量將會持穩。此方法最被所有的動物福利團體接受。

  控制流浪犬的有效方法則為:畜犬管理--動物的登記與註記(掛牌或注射晶片),尤其大量的動物繁殖及寵物買賣業者更需加強管理。在西方,被買賣的小狗未與人或其他狗有正確的社會化過程,而牠們也經常遭到被丟棄或送入收容所的命運。我了解狗的繁殖與買賣未有立法管理,在台灣同樣造成嚴重的問題。

  我對於台灣由清潔隊員用過時的方式,例如用鐵絲來捕捉流浪犬感到非常震驚。在西方,捕犬被認為是一項專業,工作人員都經過良好的訓練。有登記的流浪狗由飼主領回時,通常飼主都需負擔疏忽照顧的費用,而未登記的就送入收容所,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為其找到新家。我的一些同事近來研究可測試犬隻行為的方法,試圖在收容所找出可以重新訓練的狗,以減少收容所的收容壓力,並增加人類與動物的福祉。在西方,有些收容所雇用了寵物行為治療師,來矯正動物行為上的問題,讓大部份的狗能找到新家,另一些則是特殊課程,選擇和訓練某些狗成為導盲犬,或其他可協助人類的狗。

  然而,動物收容所仍是太少了,所內的收容空間亦太少了,因此我建議大部份的動物保護、動物福利團體和政府組織,讓收容所對於有行為問題的動物,或是感染慢性重病的動物,得以施行人道處理,但必須經過合格的動物行為諮詢專家和獸醫師鑑定認可。

  再次聲明,這些行為上有問題的動物,都是由不負責任的繁殖業者和飼主所造成。這不僅對人類健康福祉沒有助益,甚至有負面影響,破壞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動物末依其需要被養育,往往造成牠們行為上的問題、人與動物關係破裂,並導致收容所或街頭流浪動物過剩;而收容所內動物過剩,引起動物福利團體的反彈,街頭流浪動物過剩,使飼主與非飼主之間的關係緊張。

教育與宣導
  負責任的飼養可藉由教育與經驗學得,尊重動物為社會夥伴,尊重牠的需要,通常需要個人體驗。

  教育計畫應為團隊工作,由動物行為學家、獸醫師、動物福利者、教育心理學家和教師共同合作。越來越多國家的教育體制歡迎設計優良且具吸引力的課程計畫,這些課程可從幼稚園即開始,至少持續到小學。父母也可依經驗教導小朋友,但設計良好的課程,讓小動物到校內與學生接觸,亦有不少額外的好處。此類課程以手、心、腦為基礎,手--學習如何照顧與接觸動物,心--學習如何去感覺動物的情緒,腦--學習關於動物的基本需要和行為。其他的活動,如:展覽會,可結合演講和諮詢服務,另外,媒體也是很好的教育宣導管道。

  在飼主責任和尊重動物的教育宣導上,所有團體皆必須共同合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