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代社會發展中,隨著民眾對生命議題的關注提升,人類與其他物種的互動關係正經歷重要的轉型時刻。這種跨物種的互動日益多元且複雜,牽涉個人情感、公共政策、經濟發展等多重面向。作為共享這片土地的物種,我們需要建立更和諧的相處模式,友善地對待動物,不只是文明進步的指標,在「健康/福利一體」(One Health/One Welfare)觀念盛行的當代,這也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過去的動物保護概念,如「動物福利」和「動物權利」,雖然讓動物處境有所改善,卻還未真正跳脫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動物福利著重於減少動物受苦,但往往仍以「怎麼讓牠們被利用得更舒服」為前提;動物權利則可能陷入人類的語言能力、意識或自主性的各自詮釋,難以涵蓋其他生命型態的需求與人類不同關係的考量。這兩種觀點都忽略了動物在自然與社會關係中的多樣角色,也未挑戰牠們被視為商品的根本問題。
「跨物種共好」(Multispecies Flourishing)試圖建構以「對動物做對的事」(animal rights)為判準的」「動物倫理」,提出根本的核心價值:承認所有具感知能力的生命皆為倫理與政治共同體的一員,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視角,透過制度調整、文化轉型與日常實踐,逐步改善物種間不平等的結構。
目前在臺灣各級學校的品格教育中,回應108課綱三大理念之一「共好」,其強調關心環境、樂於參與、推動社會進步,我們認為,實踐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正是「共好」的具體展現,因此我們倡議透過三大品格來建構動物倫理的面向:
✅ 尊重
對應「社會參與」核心素養中的「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強調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尊嚴,不以人類需求為唯一標準。從校園中的生命教育到社區動物互動,都是培養尊重多元生命的實踐場域。
✅ 關懷
呼應「社會參與」核心素養中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鼓勵以同理心理解動物的需求與感受。透過「以認養代替購買」、「野生動物棲地維護」、「人道社區發展」等實際行動,培養主動關懷的生命態度。
✅ 正義
連結「社會參與」核心素養中的「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將公民責任感擴展至跨物種的公平正義。從反思經濟動物處境的「友善動物消費」到「拒吃、拒買、拒養」的野生動物保育,以及「不支持將動物活體作為商品」的繁殖買賣都是實踐生命正義的重要課題。
我們期盼:這三種倫理觀的貫徹,能夠設計出一個「跨物種共好」的藍圖,對動物不是單方面的施予,而互尊重、互利共生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段需要社會共同參與的轉型過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簽署與實踐下列行動,為所有物種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10 項你能做到的日常實踐
🌱 飲食選擇:減少動物痛苦
1.蔬食愛動物:減少肉類消費,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如豆類、天貝)。
2.友善動物消費:選擇人道飼養畜牧業者。
3.拒吃野生動物:不消費魚翅、穿山甲、山產等非法野味。
🛍️ 消費與生活:拒絕剝削性產業
4.不買動物產製品:避免皮草、羽絨、象牙、龜甲等商品,選擇人造材質替代。
5.抵制動物娛樂:不參觀動物表演(如馬戲團、海洋館)、不參與騎大象等觀光活動。
6.領養不購買:寵物以領養代替購買,拒絕繁殖場與非法走私外來物種。
🏡 社區參與:打造友善環境
7.流浪犬貓社區共養:協助社區流浪犬貓絕育,避免無序繁殖與撲殺,發展人道社區共養。
8.設置「動物友善設施」:例如:將動物使用需求納入公園規劃、建築物避免造成鳥類窗殺、減少除草劑使用降低對動物的傷害。
📢 倡議與監督:推動政策改變
9.關注危害動物個體生命的政策與法案:不因個人權益、經濟利益或環境開發而危害動物個體或族群生存。
10.舉報虐待行為:向政府機關通報不當對待動物案件,表達對動物保護政策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