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新聞稿】動物解放之父辛格來台 跨物種共好新思潮

 

1975年出版《動物解放》的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全球動保界被譽為「動物解放之父」。2025年適逢出版五十週年,辛格教授親臨台灣,並於9月20日在植境 plantārium 參與「關懷潮50」系列活動。當天從影展、蔬食、頒獎典禮到大師對談與簽書會,串連教育、飲食與思想的多重行動,現場超過兩百人參與,座無虛席。

主辦單位關懷生命協會(本會)指出,該協會自1992年成立以來,便將社會運動拓展至動物保護領域,並積極地擴展「動物倫理」的論述,1996年率先將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引入台灣,帶進「物種主義」與「有效利他主義」的論述。

2025年適逢《動物解放》(英文版)出版五十週年,協會以「跨物種共好」為核心,倡議「對動物做對的事」的倫理標準,並再次翻譯出版辛格教授的最終增訂版《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Animal Liberation Now),呼應全球動保運動五十年的歷程與挑戰。

活動一開始,便以「跨物種共好影展」揭開序幕,放映國際紀錄片《食至滅絕》(Eating Our Way to Extinction)。這部於2022年推出的作品,由國際團隊歷時四年拍攝完成,從熱帶雨林、北極冰層到亞洲海洋養殖場,以全球視角揭露人類飲食習慣如何推動工廠化畜牧,進而帶來森林砍伐、海洋死區與生物多樣性流失。片中指出,亞馬遜雨林因飼養牛隻與飼料作物種植而急速消失,科學家更警告若不立即採取行動,至2030年全球僅剩不到一成森林能保存。

影片也強調畜牧業對氣候與資源的衝擊。牛隻排放的甲烷與氧化亞氮加劇暖化,威脅巴黎協定目標;而一個牛肉漢堡就需消耗逾兩千公升水,畜牧業成為全球最大用水來源,影響18億人的飲水安全。健康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大規模使用抗生素加劇耐藥性問題,魚肉則被發現含有重金屬與塑膠微粒。紀錄片最後呼籲,唯有轉向植物性飲食,才能同時改善動物福利、環境永續與人類健康。

觀影後,許多觀眾表示深受震撼。有學生受訪時說:「我們在課本上讀到氣候變遷,但看到《食至滅絕》的影像才真正理解,原來每天的飲食就與森林與海洋緊緊相連。」也有民眾表示,將嘗試減少肉類攝取,將飲食選擇作為實踐動保與永續的第一步。甫獲獎「動保教師」的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民小學李紓婕指出,她很驚訝於漁業捕撈的危害,以及重金屬、塑膠微粒等殘留物,她表示:「我原本以為漁業對動物、人類的危害並沒有那麼高,想不到會見到有這麼衝擊的畫面。」她也表示,未來會將這些議題融入「氣候變遷、永續」,讓學生重新思考植物性飲食的必要性。


 

午間,植境 plantārium 準備了限定 120 席的蔬食自助饗宴,菜餚融合台灣在地食材與國際素食料理,以美味詮釋低碳飲食的多樣性。參與者在享用午餐的同時,也彼此交流行動經驗,現場氛圍輕鬆熱烈。

午後的重頭戲為辛格教授的專題演講與跨界大師對談。

在主題演講中,彼得・辛格教授回顧自己五十年來的核心關懷:當我們談「改善世界」,背後依循的價值判斷是什麼?如何衡量效益?又如何在日常選擇中落實?

他指出,有效利他主義的精神在於「做最多的善」,不僅要關心行善的動機,更要以規模、影響力與可行性作為判準,衡量行動能帶來多少減少痛苦與擴大幸福的效果。他舉例:「培訓一隻導盲犬固然是善行,但若將同樣資源投入開發中國家的失明預防計畫,能幫助數以萬計的人重獲視力,效益遠遠更大。」同樣地,簡單的慈善捐款若投向高效能的組織,例如防瘧基金會(AMF),只需數千美元即可拯救數條生命,這便是有效利他的思維。

辛格也重申自己最為關注的議題——動物倫理。他指出,每年約有兩千億隻陸生脊椎動物被飼養並屠宰作為食物,若再加上漁業與水產養殖,受害動物數量更是驚人。這些工業化生產模式讓雞、豬、魚等動物在極端擁擠與痛苦的環境中度過一生。他批判「物種歧視」與「種族歧視」同樣不正當:在受苦這件事上,人與動物是平等的,因此農場動物的苦難應該被納入我們的道德關懷之中。

演講中,他也提及 人工智慧(AI)與動物福利的交會點。當 AI 被應用於農業時,往往是為了提高產能與效率,卻忽視甚至壓縮了動物福利;未來甚至可能出現自駕車是否會為小型野生動物停下的倫理問題。他呼籲學界與公眾不要忽略這些新興風險,因為有效利他的視野必須同時面向當下與未來。

最後,辛格談到「存在風險」(existential risks),引用 Toby Ord 與 Nick Bostrom 的研究,指出人類在未來一百年內有不低於六分之一的機率因極端災難而滅絕。這意味著,除了減少當前的貧困與動物苦難,我們也必須投資於避免人類生存風險的研究與行動,以確保未來世代有機會延續並追求更好的生活。

整場演講從哲學推理到具體案例,從個人生活選擇延伸至制度改革,辛格教授以嚴謹又通俗的方式,勾勒出如何以理性與實踐並行的態度,為所有感知生命創造最大善果。

瑞典隆德大學傳播與媒體系高級講師 Tobias Linné 在演講中,以其長年從事的 批判動物研究(Critical Animal Studies, CAS) 為核心,對 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 EA) 提出深入反思。他指出,CAS 的基本立場是關注並致力於終止動物剝削與壓迫,因為所有人類與非人類動物的互動,本質上都是一種權力關係,而屠殺動物更是這種權力結構最極端卻也最普遍的展現。

Linné 肯定有效利他主義在資源配置、數據分析與政策遊說上的實際效果,例如歐洲推動皮草禁令的運動,成功引起公眾與時尚產業的轉向。然而他提醒,這類「成本效益」導向的成果,雖然容易被量化與複製,但未必能觸及動物剝削背後的深層結構。若僅將利他行動視為「數字遊戲」,可能會忽略動物受壓迫的制度性根源。他特別以全球南方的畜牧業為例,說明殖民主義與跨國貿易如何加劇動物與人類社群的困境。Linné 強調,真正的解放必須結合 政治改革與文化轉型,不僅依靠捐贈或立法遊說,更需要抵制不公義的結構,支持在地運動與草根倡議。

此外,他分享了自己對老鼠的關注,指出城市中的鼠類並非「害獸」,而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多物種夥伴。牠們展現了高度的適應力與能動性,能在都市環境中巧妙生存,甚至與人類共構城市生態。他認為,若僅從「減少痛苦」角度看待老鼠,只會強化滅絕與控制;相反,若承認牠們的能動性與存在價值,就能思考如何打造更包容的多物種城市。

顏博文執行長則以慈濟在氣候與災難韌性上的系統經驗為主軸:從證嚴上人於1966年創辦慈濟、奠定「悲與智、感恩與尊重」的價值底盤談起,說明組織如何以「4大主軸」銜接SDGs與ESG,並以「六安模式」貫穿急難救助到中長期重建;全球68國600餘據點、在136國的人道援助與醫療義診,背後倚賴的是百萬志工與千萬支持者的社群動能,形成「第一個到、最晚離開」的運作文化。顏執行長同時以科學與比喻提醒與會者:若把地球45億年壓縮成24小時,工業革命僅在最後1秒,而人類卻已砍伐逾半森林、失去超過七成野生動物;因此,組織治理與公眾行動都必須「以承諾驅動,而非只靠計畫」,把價值落實為可見的重建、社區共學與企業共善協作。

現場觀眾反應熱烈,問題涵蓋教育推廣、產業責任與政策改革。辛格教授的回應簡明卻深刻,讓許多與會者表示「彷彿上了一堂最實用的哲學課」。活動最後舉行簽書會,辛格教授與讀者互動,正式推出中文版 《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Animal Liberation Now),甚至有民眾帶來收藏多年的《動物解放》初版,場面溫馨而動人。

此次植境活動是辛格來台三場公開行程的首站。接下來,9月22日,中央研究院舉辦全英文學術座談會「價值衝突下的動物倫理」,聚焦於動物權益與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公共政策乃至人類日常需求之間的拉鋸,思考社會如何在多重張力中尋找兼顧合理性與可行性的倫理解方。辛格教授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主任秦咸靜、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中興大學助理教授鄧紫云、玄奘大學助理教授倪杰,以及昇恆昌基金會董事長兼政大教授吳秀光展開對談,並由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動物解放》初版譯者錢永祥主持。

9月27日至28日則將移師玄奘大學,第23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以「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為主題,期望搭建佛法實踐與動物倫理的交流平台。會議中,彼得・辛格教授將出席「倫理學者與佛教學者的對話」圓桌論壇,就其與昭慧法師合著的《佛弟子與倫理學家》(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進行深度哲學探討,並參與以《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Animal Liberation Now)為核心的專場討論,展現跨文化、跨宗教的倫理對話。

透過影像、教育、飲食與思想交流的串連,這場跨物種共好系列活動不僅回顧了動保運動五十年的歷程,更為台灣社會帶來新的啟發,提醒人類必須「現在就行動」,才能與動物、地球共享未來。



媒體聯絡人:
關懷生命協會特約研究員 吳昱賢
電話:0928254362
email:24yuxien@lca.org.tw
媒體包: 0920_動保教師暨大師對談媒體包

相關文章

動物關懷

跨物種共好宣言 與地球共好 從動物倫理開始

動物關懷

關注動物主體 做對動物對的事—跨物種共好

動物關懷

【關懷生命・跨物種共好】 《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關懷潮50」系列活動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