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肉食這件事......是人類與動物又深遠又糾纏也越來越複雜的一段關係:
如果我們從「倫理」的角度來看這段關係,會對我們思考這件事帶來什麼影響?
👉吃肉不是中立的選擇,而是涉及痛苦、生態與價值觀的決定。
🎞️《肉食與倫理》(Ethics and Meat Consumption)影片介紹
本片為《肉食大辯論》(The Great Meat Debate)系列紀錄片的第三部,由德國公視委託製作,2023年上映。紀錄片中分別從哲學的效益主義及動物權觀點談物種歧視,訪談了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等三位哲學家的不同觀點,並以有趣的動畫方式呈現。
我們與我們所食用的動物真的有那麼不同嗎?把動物當作食物在倫理上站得住腳嗎?歡迎一起來深入探討。
🎥 《肉食與倫理》觀後分享
——肉食與倫理的現實預言
7/29《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新書導讀會上,也同時舉辦了【跨物種共好影展】《肉食與倫理》的實體放映會,而當影片播放著同時,正驗證了丹娜絲颱風吹出的——
《肉食與倫理》視角下的台灣豬場水災:當災難揭露我們集體的道德困境
一場水災,照見文明的道德盲區當颱風丹娜絲的洪水淹沒彰化與嘉義養豬場,導致數千頭豬隻溺斃時,這場災難在《肉食與倫理》的敘事框架中,不僅是自然災害,更是一面映照人類道德矛盾的鏡子。
在《肉食與倫理》這部影片一開始即以一個「外星人將人類視為食物並進行工廠化養殖」的思想實驗切入探討人類食用動物的正當性,而此刻在台灣南部卻真實上演人就是「外星人」的角色。
影片中也介紹了維也納大學對豬隻情緒的研究,顯示豬的認知能力堪比3歲幼兒,會解謎、會無聊、會因期待落空而憂鬱。然而當這些具有複雜心智的生命在污水中掙扎時,我們的救災系統卻將牠們歸類為「財產損失」,就像對待泡水的機具。這種認知斷裂,正是《肉食與倫理》核心批判的「物種歧視」(speciesism)——基於生物種類而非實際感受能力來劃分道德考量。
👉養殖場設計:制度化的道德暴力
在《肉食與倫理》中也訪談了在第一位大學開設動物權利課程的Gary Francione教授指出:「現代動物保護法禁止『不必要的虐待』,但將動物定義為財產導致根本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在這場風災中豬隻的慘況尤其明顯:
1. 空間暴力
傳統豬舍的設計根本未考慮逃生可能,當水位上升時,數千頭豬被困在狹窄欄位中溺斃。這與影片揭示的日常現實一致:母豬終生在無法轉身的限位欄生活,其活動空間在洪水來襲時更顯 #絕望。
2. 經濟邏輯凌駕生命
在眾多新聞報導中,多以「造成業者損失超過千萬元,心血全部付諸流水」,這樣的視角切入看待這場災難,這也印證了《肉食與倫理》所批判的「動物是財產」——我們只精確計算「損失金額」,卻從不評估這些「商品」的「痛苦總量」。
3. 災難應對的物化邏輯
面對農民哭喊:「豬是我的命啊!」,或許養豬戶看見豬隻在水中掙扎、無助死亡,內心極為悲痛及煎熬。但最終重要的是政府對養豬戶的補償:「同時提醒受災戶須通報給地方公所,經確認損失數量及規模,若達標準申請專案補助」。#無人提及死亡豬隻個體生前是否經歷恐慌與痛苦。這樣的處理方式,與影片中外星人將人類視為「肉類生產單元」的設定如出一轍。
👉氣候危機下的倫理悖論
《肉食與倫理》預言的道德困境在極端氣候中加劇:
1. 系統性矛盾的暴露
2024年403花東大地震對於家貓家雞的救援,揭示了寵物防災的議題。但當我們為家犬貓設計災難逃生包,卻讓經濟動物在毫無避難機制的環境下面對洪水。在《肉食與倫理》片中正是探討這種「道德精神分裂」。
2. 補助制度的荒謬
在這場風災中,豬隻的死亡被視為「農損」,就像其他蔬果花卉的災損補償一般,顯示對有情感能力的豬隻採用「殘值計價」。這種差異暴露了影片強調的—生命的價值取決於人類賦予的用途,而非其內在特性。
3. 轉型正義的缺席
當農民含淚打撈死豬時,整個社會仍在強化影片揭示的「受害-加害」鏈條:消費者要便宜豬肉→養殖戶壓低成本→抗災設施不足→動物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者。
👉從災難到轉機:倫理重建的可能
《肉食與倫理》提出的解決方案在此刻尤具現實意義:
1. 認知革命
承認養殖動物是「苦難主體」而非「生產單位」,將動物行為學納入防災設計,參考國外對經濟動物的技術,並成為政策補助重點,當然,這必然也挑戰了消費者的荷包。
2. 制度創新
借鑑影片中「非財產」的法律改革,將「動物緊急避難」納入養殖場執照要件,並建立獨立的動物災害評估機制。
👉災難之後: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文明?
當媒體聚焦「中秋肉價恐上漲」時,《肉食與倫理》的終極提問再度浮現:如果未來文明回顧這場水災,他們會如何評價一個測得出豬的智商、畫得出豬的腦神經圖,卻仍任其在污水中尖叫死亡的物種?
答案或許藏在那些被沖刷到路面的豬屍裡——牠們與超市冷藏櫃裡的包裝肉品本是同源,只是災難暫時撕開了工業化養殖精心設計的認知帷幕。這次水災不該只是統計表上的數字,而應成為台灣社會反思「肉食倫理」的轉捩點:我們終要決定,是要繼續扮演影片中那些「優越卻殘忍的外星人」,還是成為第一個願意摘下物種歧視濾鏡的文明?
尤其當人類處於極端氣候壓力下,將面臨更多災難的考驗,但動物呢?牠們有選擇嗎?我們是否給予了牠們足夠的保障與尊重?這不僅是一個動保議題,更是跨物種倫理與社會制度改革的起點。
✊ 選擇改變世界
《肉食與倫理》提醒我們,消費肉品並非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一個深具道德與政治意涵的行為。我們應該從災難中學習的不僅是防災措施,更包括對產業結構、動物處境與我們自身消費行為的深層反省。
這起豬隻水災死亡事件,是對人類社會如何對待動物的一次殘酷提問。我們是否願意正視這些動物原本的生命價值,進而改變我們的系統與選擇?
#與地球共好從動物倫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