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女孩〉(Rowdy Girl) 台灣首映會🎉
會後並特別邀請美國導演賈森‧戈德曼(Jason Goldman)跨國視訊連線,與現場觀眾分享互動。
被人類定義為經濟動物的農場動物們,真的只有工廠化飼養及被宰殺的命運嗎?
來看看〈淘氣女孩〉如何翻轉牠們的命運......
🎞️〈淘氣女孩〉(Rowdy Girl) 影片介紹
你體驗過綠油油的牧場裡,人和動物如同朋友般彼此陪伴的生活嗎?美國一對經營農場的夫妻,在經歷工廠化飼養對動物的殘酷模式後,決心走一條不同的路。他們把原本的飼養場轉型為生命教育場域〈淘氣女孩庇護所〉(Rowdy Girl Santuary) @Rowdy Girl Santuary,也幫助其他飼養場脫離工廠化模式。
這段夫妻經歷過什麼?看到了什麼?為何會決心克服一切困難轉型為庇護所?而這些小農在轉型的過程中又遇到哪些掙扎?美國導演賈森‧戈德曼(Jason Goldman)以〈淘氣女孩〉(Rowdy Girl)這部電影,真實記錄了這對夫妻與牧場動物的故事,於2023上映,獲2024 「Docudays UA 國際紀錄片人權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2023「漢普頓國際電影節」(Hampt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Zelda Penzel Giving Voice to the Voiceless Award獎項提名。(Rowdy Girl電影官方網站:https://www.rowdygirlfilm.com/)
當牛、羊、豬、雞這些被視為食物的動物們,能生活在牧場中,自然展現天性時,牠們和人之間會產生多麼溫馨而動人的情感連結?〈淘氣女孩〉這部電影,將帶觀眾一同體會動物與牧場主人的感人情誼,讓我們重拾人與動物間自然互動的美好關係,也回味傳統小型農場的自然田園風光。
🎥 《淘氣女孩 Rowdy Girl》映後座談紀要
——與導演 Jason Goldman 的對話:從傷害轉變到跨物種共好
在《淘氣女孩 Rowdy Girl》的台灣首映現場,觀眾不僅見證了一段牧場夫妻轉型為動物庇護所的真實旅程,也透過與導演 Jason Goldman 的跨海連線對談,深入理解這部紀錄片背後的心靈歷程與倫理思考。
以下是本片導演對提問用心誠摯地回覆,希望各位朋友感受到對動物的那份
#尊重關懷正義——那份愛🫶
🌱「和諧共生」是刻意呈現,還是自然流露?
Q:這部片中看見人、動物、土地都是生命,彼此和諧共生才有生機,並綻放生命的力量,請問這是導演想傳遞的,還是在RENEE生活中自然發生,然後紀錄下來?
A:這次的目標是要展現這種與動物和平共處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的——沒錯,是和諧的。而工廠化農場所伴隨的痛苦、折磨與死亡,則是非自然且不和諧的。我想透過影片捕捉的,是那份平靜與寧靜——這正是我們都該努力追求的狀態。對於那些不相信動物權利的人,他們或許會因此有一刻反思:這樣平和而充滿善意的環境,才是「正常」該有的模樣。
🐂 在德州拍這部片,有特別意義嗎?
Q:《淘氣女孩 Rowdy Girl》中的主人翁Renee的庇護所和她所推行的計畫是在德州,對導演是否有特別含意?以及在整件事上是否有更困難的地方?
A:Renee和 Tommy 都來自德州,和大多數德州人一樣,對德州的生活方式充滿自豪。他們剛搬到這個地點,是因為之前的住處因 #氣候變遷與颶風三度淹水,該地點靠近德州休士頓,已成為 #新的災害熱區。現在他們的新住處則靠近德州奧斯汀。 #德州遍布牛隻牧場與動物農場,而這一帶更被視為「養牛之地」。不過從 Renee 的表現可以看出,不論環境多麼艱困,她總能安然自在地生活。他們從未與鄰居發生過不愉快的經驗或不好的互動。
💔 面對過去的悔意,如何不否定自己?
Q:片中很令人動容的一幕是一位從工廠化農場轉型庇護所的農場主Cindy,有一頭牛倒下(生命垂危)時,Cindy非常的難過,她的情緒崩潰是否也代表對自己過去做的事懺悔或難以面對?而這種情形在這些轉型的農家上是否常出現,當覺醒後發現自己過去做的事是多麼的傷害甚至否定自己,又要怎麼走出這樣的心理狀態?導演對這樣轉型過程有什麼樣的想法?是否會想要深入探討這樣的心理狀態?
Q:我想,這是許多#停止食用動物的人都會經歷的共同心路歷程。如果你真正去反思這個內在的轉變——至少對我而言——會有那麼一刻,你意識到自己一生所做的選擇,曾對無辜生命造成多大的痛苦。影片中那個時刻仍令我動容,直到現在都一樣,當 Renee 說「我知道她正在經歷什麼」時,那種罪疚與責任感撲面而來、難以承受。
對 Cindy 來說,我認為她覺得自己辜負了這些動物。牠們曾被從屠宰場救出,如今只剩下四隻,已經如家人般親密。目睹牠們健康惡化、自然死亡,是很少見的經驗,也可能令人心碎——就像我們的寵物一樣。她救了牠們,但牠們仍然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一樣會死去。
Cindy 同時也是位心理治療師,我知道她是個非常自省的人,能夠細膩地覺察自己的情感。我認為,這種懊悔的感覺,是轉變過程的一部分,也能成為驅使人投身動物權利運動、成為倡導者的力量。
🧠 面對懊悔,有些人為何選擇否認?
A:接上題,人們是否會不敢去面對自己過去做的事,而選擇更加深自己的合理性因而更傷害動物?
Q:我認為,當人們被指出自己的飲食習慣曾造成傷害時,常常會立刻予以否認,並以各種方式合理化自己的選擇。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拒絕承認動物也應享有自主權與自由。一旦陷入這種思維模式,要持續參與對動物的傷害就變得理所當然。
這種情況所呈現的認知失調非常巨大——我們把寵物視為家庭成員,但對豬卻施以虐待與屠殺。這種「思維模式」不只存在於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也適用於人與人之間——偏見、歧視、種族主義——都是一種「他者化」的分類機制,使某些群體被視為價值較低,不配擁有權利。
在動物權領域,這種思維被稱為「物種歧視」(speciesism),即某些物種(如狗、貓、人)被認為優於其他物種(如豬、雞、牛),而其理由往往既武斷又不合理。許多優秀的動物權利倡導者都有深入地探討這一點。
✊ 讓轉變成為力量
Jason Goldman 用《淘氣女孩》這部作品記錄的不只是 Renee 的故事,更是一段「從傷害中蛻變」的旅程。他希望觀眾明白:我們都有過傷害的過去,但那不代表無法選擇新的方向。只要我們願意正視,正是那份悲痛與不捨,就能成為創造更溫柔世界的種子。
尤其所面對的是動物,牠們不用懂但就是會原諒會接納。
#讓牠們成為我們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