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活動報導】關懷潮50:「價值衝突下的動物倫理」座談會 辛格教授強調「終結工廠化養殖」

為紀念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經典著作《動物解放》出版近50週年,以及其最終增訂版《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的台灣發行,本會(關懷生命協會)策劃「關懷潮50」系列活動,串連座談、影展與出版等多元形式,帶領社會回顧動物保護運動的歷史發展,並正視新世代的倫理挑戰。

2025年9月22日,本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價值衝突下的動物倫理」座談會,並獲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與財團法人昇恆昌基金會的贊助支持。活動地點設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現場匯聚國內外學者、動保團體與社會各界代表,共同探討多元價值下的動物倫理挑戰。

本會理事長吳宗憲首先致詞,他指出,協會自創立以來始終秉持「關懷、倡議、研究、教育」(CARE)四大理念,深受《動物解放》啟發。他強調,本會在台灣推動動物保護工作的路徑,正是遵循「有效利他主義」精神,透過倡議、制度改革與教育三步驟,務實推動社會改變。吳理事長也感性地分享,本會多年來支持在地動保教師、推動教案納入教材,正是希望讓理念能在下一代中紮根。

隨後,本會創會理事長釋昭慧法師致詞。她表示,佛教護生理念中的「緣起、護生、中道」思想,與辛格教授提出的「利益均等考量原則」彼此呼應。昭慧法師回憶,早年本會翻譯《動物解放》中文版,並邀請辛格教授首次來台交流,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因緣。她強調,從佛教倫理角度來看,尊重生命不僅是慈悲心的展現,更是回應當代社會正義的重要途徑。

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由中央研究院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永祥主持,並邀請辛格教授發表演講,題為「動物解放五十年:舊挑戰與新挑戰」。辛格回顧1975年出版《動物解放》以來的挑戰,包括動物福利遭忽視、工廠化農場隱匿於公眾視野、蔬食飲食邊緣化,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深蒂固。他指出,「物種歧視」(speciesism)概念正是回應這些挑戰的核心。

談到當代新興議題時,辛格特別提出四大重點:全球每年高達2000億隻動物因糧食生產而受苦;科學證實魚類與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具有感知能力;人工智慧在農業與動保上的應用;以及培養肉能否取代傳統肉品。他總結,「終結集約化養殖」應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因其同時關乎動物痛苦、糧食資源、環境永續與公共衛生。

與談交流

座談會由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陳禹仲主持,五位台灣學者分別拋出議題,展現台灣在地情境下的倫理困境,並由辛格教授逐一回覆。

1. 實驗動物福利的進展與新挑戰

國家生物模式中心主任秦咸靜首先介紹台灣在實驗動物領域推動的努力。她指出,跨部會平台「動物實驗替代科技平台」(TIP-ATAT)已建立,致力於落實3R原則(取代、減量、精緻化),並支持如「器官晶片」等非動物科技。這些政策的確改善了現況,但她提醒,替代技術本身也會引發新的問題:例如以斑馬魚取代大鼠,雖然減少了哺乳類使用,卻可能犧牲更多生命數量。她提出關鍵疑問:在不同物種之間,我們應如何確立衡量生命重量的倫理標準?

辛格教授回應,科學界必須承認動物實驗的限制,因其結果常難以轉化為人體醫學。他強調,應更積極探索經同意的人類志願者替代方案,並以COVID-19期間的「人體挑戰試驗」以及美國的「最後的禮物」(癌末患者自願參與人體實驗)計畫為例,說明如何在保障尊嚴與自願原則下,減少對動物的依賴。他認為,這不只單是倫理進步,也有助於提升研究效率。

2. 經濟動物倡議的困境與物種歧視的根源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則從經濟動物角度切入。他指出,台灣在推動相關改革時,經常陷入三重困境:形式主義、本位主義與資本主義。舉例來說,農政部門內部立場分歧,使得豬隻活體拍賣等長期問題難以解決;部分「動物福利蛋」的標籤反被商業壟斷,反而阻礙了更廣泛的非籠飼推廣。他更進一步提問:人類持續維持「物種歧視」的態度,是否源於根本的「利己主義」?如果如此,這樣的偏見是否仍能被視為一種道德錯誤?

辛格教授回應,對抗物種歧視需要務實手段,其中一項有效做法是提升消費透明度。他以澳洲為例,說明超市雞蛋清楚標示「籠飼」、「平飼」或「放牧」,並註明飼養密度,讓消費者能依據倫理選擇購買。結果顯示,多數人願意選擇非籠飼產品。他補充,倫理判斷並非完全主觀,若透過「無知之幕」的思想實驗,站在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物種的立場上,人類不會支持物種歧視,因此倫理上仍能找到客觀基礎。

3. 遊蕩犬隻與野生動物的衝突

國立中興大學助理教授鄧紫云將討論聚焦於零撲殺政策推行後,台灣社會出現的爭議。她指出,遊蕩犬隻與原生野生動物的衝突逐漸浮現,背後折射出不同價值的碰撞:一方面是人們對伴侶動物的情感依附,另一方面則是生態保育對物種多樣性的迫切需求。她提問,在效益主義的框架下,當少數動物的生存可能危及更多其他生命時,倫理該如何權衡?又在情感與理性的張力之間,決策是否有可能找到兼顧的出路?

辛格教授回應表示,這是一個深具挑戰性的倫理難題。他強調,不能因物種身份或人類的偏好而給予某些動物特權。若必須做出選擇,應以減少總體痛苦為指導原則。然而,他同時提醒,短期的取捨並非唯一途徑,社會應投資於更長遠的解決方案,例如探索非致命的控制方式,以降低價值衝突的激烈程度。

4. 原住民狩獵文化與保育矛盾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倪杰從文化與保育的交叉點切入。他以泰雅族的「Gaga」狩獵文化為例,指出這套傳統律法強調季節性與永續性,但與國家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以及動物保護理念時有衝突。他提問:當「人人平等」(人權)、「生命平等」(佛法)與「部落傳統」(文化價值)同時存在時,政策如何能兼顧各方?是否有可能找到不犧牲任一方的平衡?

辛格教授回應,文化並非不能被檢視,歷史上也有如纏足、奴隸制度等「傳統」最終因不符合倫理而被淘汰。他指出,當前動物運動應優先處理最大規模的痛苦來源——工廠化養殖,而非將有限資源過度聚焦於原住民狩獵。他強調,這並非否定文化價值,而是呼籲在倫理排序中,應先處理影響層面最廣的問題。

5. 國際政治與商業化放生的矛盾

中華跨域管理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吳秀光則將視角拉高到國際層面。他指出,動物議題往往牽涉到政治與經濟角力,動物時常淪為國家利益的籌碼。他舉出三個案例:2020年台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揭示國家為貿易利益讓步;「貓熊外交」顯示動物被賦予政治符號的高度象徵性;而魚翅貿易則凸顯國際保育壓力與在地漁業利益的拉扯。他並延伸至宗教實踐,指出商業化「放生」雖出於善意,卻在市場上催生捕捉與販售,反而帶來更大痛苦。他問道:在這樣的矛盾中,社會該如何抉擇?

辛格教授回應,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確實難以找到單一解方,但他對「放生」表達了明確立場:從效益主義與有效利他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行為「弊大於利」,因它催生營利產業鏈,加劇了動物的苦難,因此應予以全面禁止。

在最後的 Q&A 環節,觀眾提出多個貼近台灣現況的問題,讓討論更具互動性及深度,也不難看出辛格教授在台灣的高人氣。

一位獸醫師關心,台灣動保議題繁多,政府與民間資源有限,應如何選擇優先順序,才能最有效提升社會意識?辛格教授建議,推廣應從「人們最能共感的面向」切入,例如強調豬、雞等農場動物與人們熟悉的犬貓一樣能感受痛苦。他提醒,不應單靠震撼影像,而要透過網路與媒體,邀請具有影響力的名人或網紅為動物發聲,才能觸及更廣大的群眾。

另一位來自馬來西亞、長年居住台灣的與會者指出,動保運動力量分散,常需對抗龐大商業利益,他詢問是否應將資源集中於教育下一代。辛格教授分享澳洲經驗,表示當地各團體成立「動物協會聯盟」(Federation of Animal Societies),以整合組織、統一發聲對政府倡議。他同時提醒,教育應涵蓋所有年齡層,因為孩子若與父母觀念衝突,往往無法堅持,必須全民共同學習,才能推動改變。

此外,一名電影研究博士生分享日本一個節目,要求小學生飼養豬隻,最後將豬宰殺並製成午餐火腿,傳達「感恩食用」訊息。她追問,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動保倡議者該如何回應?辛格教授建議,應團結校園中不認同的師生與家長,公開拒絕參與食用,讓社會看見不同立場。唯有議題引起爭論,教育體系才可能被迫重新檢視其正當性。

本次座談不僅回顧了《動物解放》半世紀的影響,更直面台灣在地的倫理困境。從實驗動物、經濟動物,到遊蕩犬隻、原住民文化與國際政治,討論充分揭示了動物保護的複雜性。

作為「關懷潮50」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站,本會將持續規劃影展、出版與教師培訓等行動,期盼與社會各界攜手,為跨物種共好的未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