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歐作家劉威良來訪 暢談「校園犬」議題

作者: 
台灣動物之聲編輯 陳珊珊
資訊分類: 

旅歐作家劉威良於5月9日來訪關懷生命協會,針對校園犬議題交換意見,本會理事長張章得、主任林均翰、專員林韋任與陳珊珊參與討論。

協會表示,校園犬可分為三大類別,第一為校方主動飼養校園內的流浪犬隻,第二為校內人士或校外的愛心媽媽進到校內照顧的流浪犬隻,第三為校園內無人照顧的流浪犬隻。為了避免人犬衝突,應該教導飼養校園犬的校方飼養犬隻的注意事項,並讓學童理解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對此,劉威良則提到,人犬互動若越密切,能幫助一個人舒緩情緒、降低暴力傾向,甚至對於過動兒、自閉症患者及身心障礙者均有益處。目前德國已經有少數學校同意老師帶著自己的寵物去學校上課,促進學童與犬隻的互動關係,學童也能透過與犬隻的互動過程中增加自信心。

劉威良也談到監獄犬對於受刑人具有感化功能,她說,新竹監獄實施監獄犬制度已行之有年,透過專業訓犬師指導訓犬技術,再由受刑人協助訓練流浪犬並對外送養,藉由人犬互動,不僅拯救許多流浪在外的毛小孩,也讓受刑人從中體悟到對生命的尊重。監獄犬對於降低受刑人出獄後的再犯罪率相當有成效,在英國及美國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建議台灣也能擴大推廣監獄犬制度。

此外,旅居德國多年的劉威良分享德國對於犬隻管理的觀察指出,德國政府相當注重飼主責任,認為犬隻與汽車一樣具有公共危險,犬隻管理比照汽車的管理模式,飼主必須為寵物保第三責任險,當寵物咬傷人、造成他人車禍或是造成他人的物品損壞時,均有保險理賠,因此,德國人不會隨意棄養寵物,這也是為何德國街頭上沒有流浪犬問題的原因。

劉威良認為,台灣在過去20多年來的動保政策進步很大,動保議題是國際議題,建議台灣未來也能舉辦國際性動保研討會,除了促進動保議題的多方交流外,也藉此與他國進行國際外交。她也說,國內各個動保團體的意見分歧不一,希望能建立動保政策溝通平台,讓各方進行對話互動。

本會提及,由於工廠以及偏鄉地區的飼主多是採放養的飼養型態,加上經濟與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導致偏鄉地區不論是在寵物登記、寵物晶片植入或寵物的絕育比例,均遠遠低於都會區,如何提昇偏鄉地區民眾的飼主責任觀念仍有待相關單位持續努力。

劉威良對此則說,在德國,民眾若想飼養寵物,大多會至收容所領養狗,使得收容所的犬隻領養率高達90%,而德國人習慣把寵物養在家中,因此德國並無像台灣一樣的放養犬問題。此外,民眾至收容所領養流浪犬是要收費的,領養之前必須簽訂合約,領養後,收容所志工也會不定期追蹤犬隻的狀況,若發現飼主未能妥善照顧犬隻,則會將犬隻帶回繼續收容。

最後,針對有民眾至公立收容所領養流浪犬後,卻把犬隻販賣至香肉店,本會主張政府單位可考慮建立收容所的領養保證金制度,若民眾領養犬隻後,當收容所人員進行訪查時,飼主無法交代犬隻行蹤時,則須沒收保證金,若犬隻死亡也要見到狗屍體,以解決收容所的領養機制漏洞,避免浪犬淪為香肉之憾事再次發生。

Tag: 
Tag: 
Tag: 
Tag: 
Tag: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