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動保新知引自——Haorui Wu, Lindsay K. Heyland, Mandy Yung, Maryam Schneider.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in Disaster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23, 14(3): 369-381.
本篇文章為回顧型文章(Review),旨在針對近年來災難現場中的動物相關研究進行系統型的回顧。在災難中,無論是颶風、洪水或野火,媒體報導中,總可見到人們懷抱著動物逃生的場景,這些畫面不只引發人們情感的共鳴,也揭示出人與動物之間深層的依附關係在災難中的重要性。
然而,學界長期以來對於「災難中的人-動物互動」(Human-Animal Interactions,HAI)缺乏整合性的檢視,因此本篇文章為填補現有研究的缺口,由澳洲與美國的研究團隊,共同梳理近20年來的人-動物在災害脈絡中的研究成果,探討動物如何影響人類的風險認知、撤離行為、心理健康與社會韌性。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方法為基礎,遵循PRISMA流程進行資料搜索與篩選。本研究從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等資料庫中篩出1,854篇相關文獻,並經過層層排除後,最終納入86篇具實證性質的研究。納入條件包括:
- 研究需涉及「人與動物」在自然或人為災害中的互動
- 必須有可檢驗的人類或動物層面的結果(如撤離行為、心理健康、死亡率等)
- 發表時間介於2000年至2021年間
本研究將篩選出來的文獻依照主題分類為五大面向:
- 撤離與風險感知(Evacuation & Risk Perception)
- 心理健康與創傷(Mental Health & Trauma)
- 政策與治理(Policy & Governance)
- 社區與韌性(Community & Resilience)
- 動物福利與倫理(Animal Welfare & Ethics)
主要發現一:動物深刻影響人類撤離行為
本研究發現,在既有研究中,動物在撤離決策中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多篇研究指出,飼主在災難來臨時的「延遲撤離」比例高於非飼主,原因包括:拒絕離開動物而選擇留下、因缺乏寵物友善避難所而陷入兩難、對政府指引的不信任與資訊不足。
然而,也有研究顯示,當避難所允許攜帶動物時,飼主的撤離率明顯上升,證明「動物友善政策」能有效降低人類風險行為,因此,本研究強調,人與動物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災害計畫若排除動物,等於削弱了人類的防災韌性。
主要發現二:依附關係既是風險,也是一種保護力
本研究指出,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人與動物之間的依附(attachment)在災難中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可能導致高風險行為(例如冒險回到危險區救災),另一方面,它同時具有強大的心理恢復力效應,如在多起災後心理健康調查中,發現失去動物的飼主出現較高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與憂鬱指數,但那些能與動物共度或重聚的飼主,則呈現明顯的心理安定感,這結果顯示,動物不只是「撤離變項」,更是災難中的「情感支撐」,是以本研究以「雙面依附模型」(dual role model of attachment)解釋此現象:依附既增加風險(因為導致逃難行動延遲),也增加復原(因情感深刻連結)。
主要發現三:制度缺口導致動物成為「隱形受災者」
從政策面來看,本研究發現,雖然美國在卡崔娜颶風後通過了《寵物撤離與運輸標準法》,強制各州建立寵物防災規劃,但多數國家仍然缺乏制度化,如在英國與澳洲,寵物防災往往隸屬於農業或環保部門,而非防災體系中的一環,此種「部門分割」導致在緊急行動中責任模糊,民眾難以獲得明確的資訊。
此外,本研究指出,目前的災難研究仍過度聚焦於「家庭寵物」,對農場動物、野生動物與收容動物的研究極為不足,這現象不僅反映學術偏向,也暴露出倫理上的忽視——在政策視野中,某些生命被視為「可替代的」。
主要發現四:動物參與能增強社區韌性
本研究透過回顧還發現,藉由社區層級的「人-動物共備計畫」(community animal preparedness programs),能有效提升整體災害的應對能力,例如澳洲維多利亞的Pets in Emergencies計畫,結合獸醫、公衛與消防單位,建立跨物種的防災教育網絡,這些參與社區在後續火災中展現更高的撤離率與更低的飼主焦慮,因此,本研究由此提出「One Resilience」概念——將人類、動物與環境視為共同體,災害準備應以共存為前提。
限制與未來
本研究指出,目前多數的動物防災文獻多來自英語系國家,文化差異與社會經濟條件可能會限制研究結果的普遍性。
其次,許多研究採橫斷式設計,缺乏長期追蹤資料,因此難以評估人-動物關係在災後復原過程的動態變化。
作者指出,未來研究可透過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同時蒐集量化與質化資料,以捕捉人與動物在災難中從恐懼、分離到重聚的情感軌跡。
結論:從「風險管理」到「關係管理」
本篇系統性回顧的重要貢獻在於,將零散的動物防災研究整合為可辨識的理論脈絡,並指出災難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倫理與關係問題,且在災難決策的每一刻(撤離、安置、重建)人與動物的互動都影響著雙方的風險行為與心理健康,若防災系統無法接納此種「跨物種依附」,便無法真正達成全面的公共安全,我們要體認防災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拯救個體,而是維繫生命之間的連帶。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