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安全逃生? 乳牛教會我們的動物防災關鍵

本次動保新知引自——Diel, F., Rauch, E., Palme, R., Sauter-Louis, C., & Zeiler, E. (2022). Exploring the Evacuation of Dairy Cattle at Night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ire Brigade: How to Prepare Openings for Swift Rescue in Case of Barn Fire. Animals, 12(11), 1344.

本篇文章為一篇研究型文章(Research),旨在探討當農場陷入火海時,動物該如何逃生?歐洲多國每年有數千起農場火災,但相關統計卻主要關注人命損失與經濟災害,對於「如何撤離圈養動物」幾乎沒有具體指引,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雖然要求農場應有緊急出口,但並未規範設計細節,因此本項研究以夜間乳牛撤離演練為例,探討如何依照牛的感官特性設計出口、減少牛隻的恐懼與混亂,並與消防隊合作建立可行的「動物救援實務模式」。

研究動機:從「防火」轉向「撤離」

現行的農場防災政策大多著重於防火設施,例如灑水系統與火警偵測器,卻忽略火勢發生後的「行動階段」,尤其過往研究指出,牛在火災中往往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甚至在濃煙中返回牛舍,導致牛群的嚴重傷亡,本篇研究認為,這種行為並非單純的「遲鈍」,而是出自動物的感官與習性——牛的視覺對光線極為敏感,對強光、陰影和陌生聲響容易產生退縮,鑑於此,本研究假設:若撤離通道能依照牛的感知設計(例如光線角度、地面材質、出口寬度),並搭配適當的人員引導,即使在夜間與消防隊的干擾下,仍能有效完成撤離。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實驗法為研究方法,於德國巴伐戈利亞州的一座教育研究牧場進行,共69頭乳牛參與實驗研究,並分為三組:

  1. HABIT組:事先接受八天牧場外出訓練的牛群;
  2. NonH組:未受訓練,但使用較寬出口的牛群;
  3. NonH-R組:未受訓練,使用單列通道(single-file rare)的牛群。

在研究設計中,消防隊於夜間八點抵達現場,開啟警燈與警報模擬火災。三組牛分別由熟悉的飼養員與不熟悉的消防員共同驅趕,撤離至相鄰牧地。本研究於過程中收集以下三項主要資料:

  1. 撤離時間:從開啟出口到最後一頭牛離開所需要的秒數;
  2. 糞便皮質醇代謝物(FCMs):本研究以此項目的測量作為非侵入式壓力指標,物質越多,即壓力越大;
  3. 日產乳量變化:本研究以此項目的測量作為生理壓力間接反應的指標,即乳量越多,壓力越小。

研究結果:環境設計與習慣的雙重變量

實驗法的結果顯示,牛群的撤離成效明顯受出口設計與牛的熟悉度影響,以下分別呈現三組別的數據:

  1. HABIT組:僅花14秒完成全體撤離,牛群行動一致且平穩;
  2. NonH組:需花38秒,部分牛隻出現停頓或轉身的行為;
  3. NonH-R組:此組因單列通道限制,耗時73秒,且牛隻延遲時間最長。

另在壓力評估上,HABIT組與NonH組的FCMs在撤離後略有上升,顯示存在短暫受激反映;但NonH-R組的變化最小,可能因撤離速度慢而壓力分散。整體而言,三組牛的乳量變化量不大,僅HABIT組在撤離後出現約1.7公斤/日的暫時下降,顯示撤離訓練雖增加熟悉感,但也造成額外生理耗能。

行為觀察:習慣、光線與地面是關鍵

本研究發現顯著的行為差異。HABIT組的牛群形成「集體移動」模式,沿著熟悉路線直行至牧場;NonH組則出現回頭與猶豫,顯示陌生出口帶來恐懼;NonH-R組受限於狹窄通道,速度最慢。

本研究基於此結果指出,視覺條件是牛隻撤離設計的關鍵,即牛對強光或陰影反應劇烈,若燈光直射出口會造成失明效應,因此消防隊應將探照燈橫向擺放,避免牛隻因強光眼睛不適,另出口地面鋪設熟悉的橡膠墊也能有效降低牛的退縮,這些微小的改變,讓未受訓練的牛隻也能順利撤離。

動物福利與人員安全的雙贏

本研究首次以實地夜間演練模式,驗證「感官導向的出口設計」對農場動物撤離的成效,本研究指出,農場防災往往忽略「動物與人之間的互動風險」——驚恐的牛不僅威脅農場人員自己,也影響消防員救災,若能事先依動物行為規劃撤離路線,有助於雙方的安全。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並非模擬真實火災(未使用煙霧或高溫),因此壓力數據可能被低估,作者建議未來研究可在倫理條件允許下,增加「多重感官壓力」(光、聲音、氣味)以模擬真實環境。

政策意涵:建立「農場動物撤離指南」的必要性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呼籲政府與畜牧業應將「動物撤離」納入防災標準操作流程,具體建議包括:

  1. 設置感官友善出口——考慮光線角度、地面摩擦力與寬度。
  2. 定期撤離演練——讓動物熟悉外出路徑,以建立記憶力。
  3. 跨部門合作——強化消防與畜牧單位的協訓與溝通。
  4. 制度化資料蒐集——建立火災中動物死亡與救援成效的統計資料,以利政策調整。

結論:讓撤離成為防災教育的一部分

本研究以實驗法的方式證明,即使在夜間、無訓練情境下,若撤離路線符合牛的感官邏輯,撤離仍可快速完成,此結果不僅提供農場人員可操作的技術指引,也提醒社會:防災不應只為「救人」,而應兼顧與人共生的動物生命,當動物的安全被納入防災體系,人與動物的信任網絡,才真正構成具韌性的農業社會。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