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當家暴延伸至動物:看見無聲受害者

本次動保新知引自——Tomlinson, C. A., Murphy, J. L., Matijczak, A., Califano, A., Santos, J., & McDonald, S. E. (2022). The Link between Family Violence and Animal Cruelty: A Scoping Review. Social Sciences, 11(11), 514.

本篇文章為回顧型文章(Review),旨在探討既有研究中,家暴事件與動物虐待之間的共現與關聯性,並對既有研究之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在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時,社福與司法體系往往聚焦於人類受害者,但近年來學界逐漸興起探討家庭暴力關係中的「無聲受害者」——動物受虐。本篇文章試圖釐清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之間的「關聯」(the link),對動物保護與家暴預防工作提供關鍵啟示。

問題意識

本研究之問題意識有二,如下述:

  1. 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共現之盛行率為何?
  2. 目前有哪些實證文獻能支持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之間的共現關係?

研究方法:範疇式回顧

本篇回顧文章採用範疇式回顧(scoping review),從八個資料庫 (包含Academic Search Complete、PsycArticles、PubMed等)中篩選符合研究條件的英文文獻進行結果的統整,最終納入61篇家暴與動物虐待相關的實證研究(時間點自1997年至2021年9月)。範疇式回顧相較於傳統的系統性回顧,目標更傾向對研究領域進行粗略的輪廓探索,只整理既有研究之研究成果,並不討論研究結果之信效度與研究限制問題。

本研究在操作上將「家庭暴力」細分成三個子類型分別討論:親密伴侶暴力(IPV)、兒童虐待、老人虐待。在動物虐待的定義上,本研究採取「蓄意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疼痛、痛苦、困擾或死亡之社會不可接受行為」。

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

在此部分,研究者分成四個部分討論,分別為「成人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共現率」、「青少年中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的共現率」、「成人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之共現率」、「經歷父母親親密伴侶暴力之青少年,其施行動物虐待的共現率」。[1]

在「成人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共現率」的部分,本研究共找到40餘篇相關文章(文章涵蓋成年倖存者自述、社區樣本、加害者自我回報)。各研究對於成年人親密伴侶家暴與動物虐待的共現結果差異性相當大,在所納入之研究中,有3%至89%的倖存者表示其伴侶曾對寵物進行虐待或威脅;另外,有7%至11%的IPV倖存者表示自己曾施加動物虐待;部分研究則指出,IPV的加害者相較於受暴者,其與動物虐待共現比例較低,即受暴者更可能動物虐待。

在「青少年中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的共現率」方面,本研究納入了15篇探討青少年參與動物虐待的共現率研究。這15篇研究中,曾暴露於IPV 的青少年中參與動物虐待的比例範圍從0.05%至72%不等,研究結果同樣呈現極高的差異性。多篇研究提供了基於比較組的分析,研究顯示,曾暴露於IPV的青少年較未暴露者更可能參與動物虐待。

接著,作者進一步探詢成人親密伴侶暴力與動物虐待之「關聯性」,有部分研究指出,嚴重心理虐待與輕、重度身體虐待、經濟虐待(以經濟控制作為手段的一種家暴形式)與動物虐待呈正相關;另一份研究則指出動物虐待與IPV存顯著關聯,在控制年齡、性別、家庭收入、族裔因素後,動物虐待與情緒虐待(以心理操控、言語攻擊致使對方身心受創的一種暴力)之間的機率大幅上升。此外,有兩篇研究指出,動物虐待的嚴重程度可能與IPV的嚴重程度相關。

接著,研究者進一步探問,經歷父母親親密伴侶暴力之青少年,其施行動物虐待的共現率為何?本研究共收錄三篇相關研究,作者特別針對其中兩篇進行討論。第一篇研究指出IPV暴露的青少年比未暴露者的動物虐待可能性高出了一倍;在第二篇則指出IPV暴露之青少年進行動物虐待的機率約為未暴露者之三倍,但在調整了其他暴力類型(如校園霸凌)後,IPV暴露與動物虐待行為則不再呈現顯著,即IPV暴露與動物虐待的關係在統計上受到其他變數干擾,故兩者在統計上是沒有關係的。這部分的研究結果在範疇式回顧中同樣存在高度異質性。

兒童虐待與動物虐待

在此部分,本研究分為四個部分討論,分別為「成人對兒童施暴與同時對動物施暴的共現率」、「幼時遭受虐待與成長為青少年時對動物施暴的共現率」、「成人施暴者中兒童虐待與動物虐待的關聯性」、「兒童虐待與青少年動物虐待行為的關聯性」。

在「成人對兒童施暴與同時對動物施暴的共現率」的部分,僅有五篇研究提供成人照護者同時施行兒童虐待與動物虐待的發生率,報告的共現率介於0.5%至15.4%之間,變異性並不那麼大。

在「幼時遭受虐待與成長為青少年時對動物施暴的共現率」的部分,有16篇研究被收入本篇研究中,其中10篇只提供了兒童虐待與青少年動物虐待的共現率,比例是1%至80%之間,變異相當大。另一篇研究則指出,若納入社會人口學的差異討論,通常男孩暴露於兒童虐待後較女孩更可能從事動物虐待。

接著,作者進一步討論成人施暴者中兒童虐待與動物虐待的關聯性。本研究僅發現兩篇相關研究有對此進行討論,其中一篇指出經歷兒童虐待的人,更可能回溯報告其童年曾目擊或參與動物虐待,但在加入曾暴露於父母的親密伴侶暴力與自身的動物虐待參與之綜合影響之後,結果顯示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暴露於父母的親密伴侶暴力,進而導致自身有動物虐待的行為。

最後,研究者討論了兒童虐待與青少年動物虐待行為的關聯性,本次範疇式回顧中有13篇研究探討兒童虐待與青少年動物虐待行為之關聯性。部分研究指出,遭受言語與身體虐待、性虐待的青少年,從事動物虐待的機會是加害者的兩倍。整體結果大多支持經歷兒童虐待之青少年更易從事動物虐待。

老人虐待與動物虐待

本篇研究雖然在定義上將老人虐待納入家庭暴力的範疇中,但在本次範疇回顧中,並無任何一篇研究有針對老人虐待與動物虐待共現率與關聯性的討論,在這主題上,目前研究是缺乏的。

結論、限制與未來方向

本篇範疇式回顧共納入了61篇實證研究,涵蓋量化、質化與混合研究。研究發現,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之共現率的變異大(不管是哪種家暴類型,其與動物虐待的共現率時常橫跨50%以上),這表示我們無法從單一研究中推導出家暴與動物虐待之間的實際共現或關聯,任何資料詮釋都要很小心。作者指出,這顯示雖然有支持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時常共現的證據,但一種暴力形式的存在並不必然代表另一種同時存在,故對於「暴力連結」的斷言應持謹慎態度,特別是針對兒童虐待與動物虐待相互通報的跨通報機制。

本研究存在著部份限制,本研究是範疇式回顧,並未對納入文獻之研究品質進行討論;同時囿限於只收錄英文文獻,會有大量文獻未被考慮到,這是閱讀此篇文章應注意到的研究限制。

同時,作者指出了基於此研究結果,未來可繼續探索的方向:第一,應擴大樣本規模與多元族群的納入(如亞裔與性少數);第二,應涵蓋更多家庭暴力類型的研究(如老人暴力);第三,應對動物虐待的測量標準化與進行更明確定義;第四,應明確區分暴力經驗時間點與行為者的身分,以增加研究品質。

本篇研究提供了我們對於家暴與動物虐待間關聯討論的粗略輪廓,在此領域算是基礎式文獻,也提醒我們,當我們在對於家暴與動物虐待進行關聯性宣稱時要更小心,同時,在政策與教育上也要避免過度宣稱兩者的關聯,以避免造成非預期的負面效果,是為此篇文章的重要貢獻。

我們還想說的是

這樣的「暴力連結」提醒我們,當社福與司法體系介入時,也應納入動物的處境。進一步探究這層關係,不僅能更早發現隱藏的暴力,也能為人與動物建立更完整的社會保護網絡。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


[1] 共現率(co-occurrence probability)的意思是,兩變數的同時出現,有共現率不代表具有關聯性或因果關係,僅是意味著兩變數會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