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命中注定認養你?!非預期認養的狗狗來了

整理:王鉉淯(關懷生命協會 副研究員)

本次動保新知引自——Holland, K. E., Mead, R., Casey, R. A., Upjohn, M. M., & Christley, R. M. (2021). “Don’t Bring Me a Dog…I’ll Just Keep It”: Understanding Unplanned Dog Acquisitions Amongst a Sample of Dog Owners Attending Canine Health and Welfare Community Ev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imals11(3), 605.

本篇文章為一篇研究型文章(Research),旨在探討「非計畫性取得狗」之飼主樣貌。在既有的研究中,我們總輕易假設「養狗」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但實際的現實生活中,許多狗狗的到來,並不在飼主原本的計畫之內。本研究為一篇英國研究,透過質性訪談的方式,來探詢這些「意外成為飼主」背後的故事,並接露人與動物間複雜的情感結構,也為動物福利政策與教育提供新思考。

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由英國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與Dogs Trust合作進行。研究團隊於英國多地舉辦的23場「社區犬隻健康與福利活動」(Canine Health and Welfare Community)中,針對191位飼主進行面訪與問卷調查。訪談以「半結構訪談」為指引,題目大多問及養狗的動機,並由訪談者回答後根據回覆進行追問。

「社區犬隻健康與福利活動」(Canine Health and Welfare Community)通常於社經資源相對不足之地區舉辦,此活動免費提供犬隻疫苗、絕育、晶片植入與行為諮詢等服務,參加者多為社會弱勢群體。本研究透過質化訪談於此特殊場域,挖掘一般量化統計方法難以接觸的「非典型狗飼主」故事。

「非計畫性養狗」的常見情境

在所有訪談者中,「有計畫性養狗」和「非計畫性養狗」各佔一半。「非計畫性養狗」(unplanned acquisition)意味著這些飼主原本沒有打算養狗(或者規劃養狗時程還未到),而是在某個突發的時間點——有時是一個機緣、有時是一個突發事件——狗狗就這樣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在訪談者中常見的非計畫性養狗包括以下情境:

  1. 他人無力飼養而轉讓(親友轉移):此類情境佔訪談中「非計畫性養狗」中的53.5%。大多數訪談者表示,原本即和現在飼養的狗狗有一定熟悉度(和原飼主認識,有在幫忙照顧過狗狗,或共同生活),當原飼主無力飼養時,則順勢接下對方的狗狗,成為新飼主。
  2. 偶然遇見需要被照顧的狗:此類情境佔訪談中「非計畫性養狗」中的29.6%。此類飼主通常是發現流浪狗於家附近徘徊,或看見狗狗無助的樣子,覺得心疼就認養狗狗。
  3. 收到狗狗作為禮物:此類情境佔訪談中「非計畫性養狗」中的7%。這類狗狗通常是為了紀念某個節日或人生階段(如生日、聖誕節、退休)而被贈送。
  4. 在幫親戚找狗時偶然遇到自己心儀的狗:此情境佔訪談中「非計畫性養狗」中的4.2%。受訪者表示,原本無意養狗,但在幫親戚找適合的狗狗時,對某隻狗一見鍾情,因而將狗狗認養回家。

決定認養狗狗的原因

在訪談中,飼主決定認養「非計畫」的狗狗有以下主要原因:

  1. 與狗狗先前的關係

此類飼主通常和狗狗於認養前就有建立一定的關係,曾經以其他身分(比如原飼主的親友)和狗狗互動或照顧過狗狗。當狗狗面臨需要轉讓飼主的情境時,此類飼主通常會基於情感熟悉度與責任,將狗狗認養。

  1. 快速的情感連結

此類飼主通常是和狗狗原先無任何關係,但在首次見面接觸後,產生如「一見鍾情」般的快速情感連結,這種「快速的情感連結」強烈到壓制了飼主原本對於養狗的認知與計畫,出於激情而將狗狗帶回家。

  1. 狗狗的脆弱性

此類飼主通常基於狗狗展現出的脆弱樣態而決定認養狗狗。飼主通常覺得狗狗沒有他的照顧將無法繼續生存,其決策動力來源是人類「照顧的天性」。

  1. 狗狗的外貌特徵

部分飼主會將狗狗的外貌和決定是否收養連繫在一起。漂亮或可愛外貌的狗狗會帶動飼主的情感連結,強烈的情感連結使其收編預期外的狗狗。

非預期認養所帶來的困境

雖然部分受訪者表示,非預期認養的狗狗與他們的關係大致正面,但也有受訪者表示「非預期認養」對其飼養狗狗與人生規劃產生困境,當飼主因為一時情感衝動認養了非預期的狗狗,若狗狗展現出嚴重的行為問題或性格不符合飼主的期待時,飼主於飼養時即產生極嚴重的困境,在此類情境中,飼主大多會後悔一時衝動認養了「非預期」的狗狗。

研究意義

本研究指出,這些非預期認養的狗狗,很少是來自於收容所或寵物市場,反而多數是透過朋友、鄰居、家庭成員等非正式途徑進入新家,這反映出一種基於人際網絡的「社區內部動物流轉」機制。

此類由社會關係所驅動的認養模式,雖然展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情感,卻也潛藏以下飼主責任與寵物福利的風險:

  1. 新飼主於認養前無法事先瞭解狗狗的健康與行為狀況
  2. 狗狗未接受基本疫苗或絕育措施
  3. 新飼主的準備度低,導致後續的照顧壓力

作者指出,這些非計畫飼主當中,有不少人對於飼養成本與行為問題感到吃力,可能在未來發展成棄養的高風險者。

非預期飼養狗狗的現象重視

作者指出針對「非預期飼養」需正視的幾個現象:第一,非有計畫性的認養狗狗也是飼養犬隻的主要來源——動保政策或教育若只聚焦在購買與合法認養,將忽視近半數狗狗的實際來源;第二,社區照顧鏈是動物流向的關鍵節點——社區居民之間的轉讓與接收機制,實際上構成了一套「非正式系統」,政策應加以理解,而非忽略;第三,弱勢群體的飼主支持亟需強化——這類「非預期飼主」多半缺乏資源、資訊與網絡,需要更多行為指導、醫療補助與照顧教育;第四,從預防棄養的角度,提前介入與支持——一旦狗狗進入家中,不少飼主便不忍心再將狗狗交出,但若沒有足夠的協助,壓力最終仍可能導致棄養,故提前設置社區支援的介入是關鍵。

結論:非典型飼主的樣貌

本篇研究的價值在於,其提醒我們動保政策與教育不能只針對理想中的「好飼主」,更要看見那些在「非預期之內」認養狗的飼主,更全面性審視「飼養」此一行為,將有助於飼主責任教育與寵物福利的提升。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