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閃靈-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作者: 
陳美汀
專題分類: 
專題分類: 
專題分類: 

石虎是虎嗎? No,No,No!名字中有個「虎」字的石虎,確實與老虎有著親戚關係,牠與老虎都是屬於食肉目的貓科動物,但體型卻與身為最大型貓科動物的老虎差很多。石虎與你我家中的家貓體型相仿,體重約3-6公斤,吻部短、耳朵圓,尾部長度約為頭體長的40-50%,體色由灰褐色到黃褐色不一,身體、四肢和尾部都有黑色斑點;這些特徵是不是很像家貓中的灰褐色虎斑貓呢?乍看之下,確實有些相似,因此偶爾也有民眾會誤認。不過眼尖的你,是否看出一些差別呢?沒錯!石虎額頭和眼窩內側的白色條紋極為明顯,尤其在耳後有明顯的白色塊斑,這可是多數野生貓科動物的特徵呢!另外,石虎的尾部較為粗短蓬鬆,而且有黑色斑點,與虎斑家貓尾部末端的黑色環節也十分不同。石虎由於全身土黃色的毛皮上有類似錢幣大小的棕黑色斑點,也被稱為豹貓或錢貓,另外,因牠們在山區活動所以也被稱為山貓。

有些民眾會以為家裡的貓咪或戶外的流浪貓是台灣的原生物種,其實不然。台灣原生的兩種野生貓科動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雲豹和小名赫赫的石虎。然而,這兩種動物在台灣都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前者雖然早已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但由於已有二十多年沒有野外的可信紀錄,因此被認為可能已在台灣滅絕了。後者則由早期的全島低海拔山區的普遍分布,縮減為台灣西部部分低海拔山區的零星分布,因為低海拔地區多有人類開發和各種人為活動,使得棲息在這樣環境的石虎族群,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且原本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列為第II級的「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的石虎,在2008年也被修正為第I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可見其族群已面臨極大的危機。

事實上,石虎除了在台灣有分布外,從中俄邊界的東北亞、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台灣、東南亞以至中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也都有牠們的蹤跡,是地理分布相當廣泛的物種。牠們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海拔高度和不同的自然棲地生存,甚至對於經過人類干擾過的環境,像是次生林、農墾地、油棕園、果園也都能適應,比起許多其他的野生貓科動物,石虎算是適應能力很強的呢!雖然,牠們的分佈範圍很廣,但是有關牠們的生態習性和行為的研究並不多,近十幾年來,國外漸漸有針對石虎的科學性研究,例如泰國、馬來西亞和日本。由於日本的對馬山貓(Tsushima cat)註1和西表山貓(Iriomote cat)註2的族群數量非常稀少,因此,日本政府和民眾對於他們的石虎的保育工作也相當重視。

過去,台灣對於石虎的研究相當缺乏,除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自動相機設備進行台灣的哺乳動物調查時,發現在台灣西部部分地區還有石虎的零星分布外,其餘的分布地點大多是來自零星的目擊資料。自2005年起,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裴家騏教授的研究團隊,在農委會林務局的支持下,進行了將近4年的石虎野外生態研究,不僅利用自動相機設備在新竹、苗栗地區調查石虎的分布情況,同時也利用無線電追蹤設備研究石虎的各種野外生態習性。根據這些研究和民眾提供的救傷資料,大致了解目前僅在苗栗到嘉義之間的低海拔丘陵山區還有石虎族群,而石虎棲息的環境則以草生地、農墾地和森林所鑲嵌的環境為主;這些地方不僅鼠類的歧異度較高、與台灣野兔喜歡的棲地相符合,同時也有許多常在地面活動的鳥類,例如竹鷄,這些都是石虎的食物來源。

 依據國內外的野外研究結果發現,石虎主要在晚上活動,尤其傍晚和清晨時活動力較強,白天偶爾也會出來活動;牠們以夜間活動的囓齒目鼠類動物為食物,除了老鼠這類小型哺乳動物,其他的小型哺乳動物(例如野兔)、鳥類、兩棲爬蟲等脊椎動物,甚至昆蟲也都是石虎捕食的對象。由於主要以鼠類為食,所以排遺(就是便便)中常常會有大量無法消化的鼠毛或老鼠骨骼(包括牙齒和爪)。此外,牠們和其他多數的貓科動物一樣是獨行俠,也就是平時都是單獨一隻個體活動,只有在繁殖季節時,雄性和雌性個體才有短暫的接觸。雖然如此,石虎的活動範圍內仍會有其他的石虎活動,通常牠們會藉由身上的腺體和尿液,在樹幹上留下自己的氣味,這樣就可以讓其他石虎知道如何避開,避免直接的衝突。

石虎也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有著非常靈活的行動力,加上身上棕黑色的斑點,在林地裡有著極佳的掩蔽效果,因此在捕捉食物時能如閃靈一般隱密迅速,甚至身為天敵的人類,在野外也很難窺其蹤影。不過,牠們偶爾會在活動範圍內留下蛛絲馬跡,尤其是常在稜線高點的林下平坦開闊處留下明顯的排遺,而不像家貓一般用泥土將排遺掩蓋,此舉應該是為了向同類宣示領域之用。而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些排遺可稱得上是寶貝,因為不僅可以從發現排遺的地點知道石虎出沒的環境,更可以從排遺的內容物知道石虎吃些什麼。不過由於石虎排遺的形狀和大小與家貓的相似,且石虎棲息的環境又常與人和家貓活動的地區相距不遠,如何分辨兩者的糞便可是傷透研究人員的腦筋。幸運的話,可以從非常新鮮的排遺找到DNA,這時如同刑事犯罪調查人員採證檢體一般,就能知道這個排遺的主人是誰囉!但是,這樣的幸運並非常常發生。不過,其實研究人員也可以藉由排遺的篩洗分析,尋找其中因石虎理毛而留下的毛髮來確認。目前,利用偵測犬來尋找特定物種的排遺,應該是值得運用的技術。

食肉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著高級消費者的角色,因此,食肉動物的族群數量的變化,往往與下面階層(如初級消費者)的族群波動有密切關係,並進而影響牠們所處的整個生態系的運作。與石虎同一生態系的食肉動物,除了哺乳類的食肉目動物,包括麝香貓、白鼻心、食蟹獴和鼬獾,還有鳥類的猛禽(如大冠鷲和鳳頭蒼鷹)、貓頭鷹(如領角鴞)和爬蟲類的蛇(如臭青公和眼鏡蛇)等;而這些食肉動物所捕食的物種都有所差異,使得牠們在同一個生態系的棲位(niche)都有所不同,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不同物種之間競爭食物的壓力了。主要捕食鼠類動物的石虎,和麝香貓、白鼻心、食蟹獴和鼬獾的食性相似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以麝香貓的食性和石虎最為相近,雖然如此,麝香貓主要仍以昆蟲、植物和蚯蚓為食。另外,鼬獾主要以蚯蚓和節肢動物為食物;白鼻心的食性則是較偏向以植物為主,雖然有機會的話,牠們也會吃鼠類和昆蟲這些動物類食物;而食蟹獴的食物種類很多,但主要以甲殼類和昆蟲類為主。由此可以看出,石虎在這個生態系裡扮演著控制鼠類族群數量的重要角色。在今日,針對鼠類對人類農產品造成的損失,及其所傳播的疾病危害之防治,應該重視大自然所賦予石虎的功能和重要性。

雖然,石虎的分布極為廣泛,適應環境的能力又強,但並不表示牠們在野外的族群就沒有任何危機。和其他許多的貓科動物一樣,石虎因美麗的毛皮而惹來殺身之禍。尤其以中國大陸為石虎毛皮最主要的輸出國,根據統計,1980年代每年的石虎毛皮輸出曾高達200,000張,再加上其國內流通的毛皮的數量,可知當時石虎被捕捉的數量確實相當龐大。除了毛皮交易外,食用和寵物市場也都對石虎造成獵捕壓力,當然,近幾十年來自然棲地的減少和破碎化也對石虎的野外族群造成極大的威脅。

而台灣的石虎又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呢?一般而言,在島嶼生態系的物種族群,由於適合棲地的限制和缺少基因交流的機會,比起在大陸生態系的同種族群,更容易面臨滅絕的危機,台灣的石虎正是如此的狀況。此外,在新竹和苗栗低海拔地區的問卷調查發現,部分民眾仍迷信石虎的食補功效,因此仍有非法獵捕石虎的情形;而根據研究,目前得知石虎生存的環境大都在有人居住和活動的低海拔地區,因此牠們的生存和人們密切相關,例如石虎會因偷襲民眾放養的放山雞而遭陷阱捕捉或毒餌致死,也可能與人們圈養或放養的家貓雜交,或是經由犬貓感染疾病,例如犬瘟熱。更重要的是,牠們生存的低海拔地區正是人們不斷利用、開發最為頻繁的地方,而過度的人為干擾和破壞以及越來越破碎的棲地環境,已嚴重影響石虎的族群數量。

如果我們希望雲豹(可能)滅絕的情況不再發生在石虎身上,如果我們希望如閃靈般的石虎仍然能在台灣的山野裡悠遊,如果我們希望還能在台灣的山野裡看到美麗原生的貓科動物,那麼我們就必須認真面對石虎的保育工作;如何提高當地居民對石虎的保育觀念,減少石虎與當地居民的衝突,並降低人為活動、開墾、開發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以及預防家貓、家犬這些由人類引入的外來種對石虎的食物競爭、疾病傳染和雜交等問題都是絕對值得重視的課題。

註1、與石虎同種,因分布於日本和韓國之間的對馬島,故又名對馬山貓,族群數量由1960-1970年的200-300隻逐漸縮減,目前,族群數量不及100隻。

註2、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的西表島上,故又名西表山貓。在分類上曾有學者主張將西表山貓與石虎分為不同種,現仍將本種列為石虎的亞種。目前,族群數量不及100隻,日本政府已在島上設立國家公園,以保育此物種。

 

Tag: 
Tag: 
Tag: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