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國籠熊的保育大事記

動物與保育

1980年代熊的養殖才開始,技術和作法由北韓引進。

1984年 中國開始出現人工養殖熊場,囚熊抽膽。

1991年 最早由IUCN(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到中國實地調查出「熊」被視為經濟動物,漸漸發展出具有規模性地「人工養殖熊場」,並以長期禁錮熊類的方式來抽取膽汁的情形,公佈後,震驚了全世界。

1993年3月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IFAW(International Found Animal Welfar)揭發了中國養熊場的黑暗真面目。有超過一萬頭瀕絕的亞洲黑熊(俗稱月熊)被監禁在狹小鐵籠,做定期抽膽汁的用途。

1996年12月8日 香港明報6版刊載一篇報導:「拯救中國黑熊露出曙光。」得知了在廣東番禺市石樓鎮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成立了首座「黑熊野生動物保護所」,首批由惠山拯救出8隻黑熊送到此,開始了收容計畫,保護所負責人是喬博理、郭慧琳夫婦。

1999-2000年 WSPA(World Society for Protection Animals)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對中國大陸展開廣泛調查,涵蓋六個省份,十多個熊農場,調查中發現,熊膽利用範圍,除了傳統中醫入藥外,還衍伸出大量商業化商品,以致過度生產需求及廣告帶動下所刺激創造出「非必要性需求」,早已超過了中醫藥療方面的需求,另外商品化的有熊膽酒、茶、洗髮精、眼藥水等商品。

2001年11月19日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起國際國內九個保育組織,共同召開「熊要自由,一人一信,救熊行動記者會」,公佈一份由國際動保組織於2000年,最新完成的針對全中國熊場的報告及影帶。

而國際間,由W.S.P.A發起「全球救熊運動」,在歐美已遍佈13個國家,共有超過上百萬封的信函寄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辦公室,要求中國大陸終止此一慘忍的產業。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出版中文版「中國熊場真相」報告(2000/11/19)、「亞洲熊場對動物行為醫療及福利之影響」(2002/6/30)、「台灣熊膽製品交易調查報告」(2002/10/21)。

2002年11月 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於智利召開12屆會員國大會WSPA提出一份由8個國家共同調查3年,長兩百多頁的報告,直指中國境內近百家「囚熊抽膽的熊場」及在各地販售熊膽製品的行為,是造成保育類野熊加速滅絕的罪魁禍首,熊類產製品氾濫的非法交易「讓每隻活熊頭上都標示著價錢」,台灣部分走訪201家中藥商,結果有46家,占22.9%的比例,清楚仍在銷售「熊膽製品」,而另有15家,占7.5%被懷疑有在銷售,只是心存顧慮,沒清楚表態。

今年8月底,我代表關懷生命協會前往中國成都,經過網路搜索後,聯絡上亞洲動物基金(Animals Asia Foundation;簡稱AAF)所設立亞洲黑熊救護中心工作的王帆小姐,特別安排在9月1日到郊外龍橋地區的中心去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