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你對「零皮草」(FUR FREE)議題有多了解?九個常見的誤解

動物與生活
文/
龍緣之口述,關懷生命協會編輯部整理

根據新聞,挪威政府於六月中正式立法通過,2025年起關閉國內的皮草養殖業。曾經參與國際動保組織的皮草調查計畫,對於中國與全球皮草產業有相當認識的龍緣之博士認為,這是近期內值得關注的動保消息。

此外,龍博士認為,台灣許多關心動物的人雖然也支持「零皮草」,但對於皮草產業的認識卻有些誤解。對此,龍博士向關懷生命協會的編輯以談話的方式提出九點如下:

1. 人造皮草的觸感和保暖度,比不上真皮草?」:

假皮草的觀感,包括觸感跟視覺等美觀的感受,很多已經做得跟真皮草非常非常的接近,即使是我或者是其他的皮草專家,光用肉眼或者用觸摸,經常都沒有辦法區分真假皮草。唯一可以確切區分的方式就是「燃燒法」

但是,我們很難在商店中以「燃燒法」檢視皮草產品,所以,「不買」或許是最保險的選擇。

2. 「有些服飾使用了真皮草,但卻因為道德壓力不標示出來,讓消費者以為購買到的是品質非常好的人造皮草?」:

並不全然如此,其實不同國家的標籤法是不同的。比如說,在整件成衣中所佔比例較低的原料,如佔比例不到5%或3%的成份,是不需要標註的。

或者,皮草的「皮」跟「毛」分別來自不同的動物,例如,有的皮草它下面可能是牛皮或者是豬皮,但外面的毛可能是狐狸毛或貉毛等等。

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消費者沒有辦法完全憑藉著標籤,來識別衣服的皮草的真假,或來自什麼動物的困難。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包括實驗室,只能夠去區別這個皮草是真皮草還是假皮草,而無法簡單地識別它是來自哪一物種,原因就在於DNA在加工的過程中被破壞了。

3. 「因為西方國家在1990年代就有興盛的反皮草風氣,他們也就同時不發展皮草業了?」:

中國是在1960年代開始發展皮草養殖業,那在很長一段時間包括80、90年代之際,其實是西方國家將技術人才跟物種引入中國,這種跨國的產業技術交流,已行之多年。

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東西產業交流的背景,2005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中國所做的「美麗皮草」這樣的調查影片就不會存在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一個西方觀點的表述「因為西方國家在1990年代就有興盛的反皮草風氣,他們也就同時不發展皮草業」還是很需要被檢討的。

4.「一個國家在皮草業中賺到越多的錢,代表其皮草業中殺掉的動物數量越多?」:

關於動物的數量,北美皮草貿易協會,還有北歐的芬蘭跟丹麥,以及俄羅斯等等,基本上都已經有很明確的數據統計。而中國官方每年都有針對貂、狐、貉三個物種的數據統計,是比較接近正確的。

問題在於,這個動物數量以及皮草產業發展的狀況,其實無法那麼簡單地連結。(無法說動物數量較高,皮草產業就較興盛。)

就一個例子來說,過去皮草產業的指標物種是水貂。水貂過去主要是被製成大衣,牠們的體型比狐、貉,都要小,而使用的動物數量也較大。但是,因為現在皮草已經「飾品化」,主要使用狐狸跟貉。也就導致大概從2016年到現在,全球的水貂皮產量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那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就會發現整體動物的數量似乎是在減少。然而,就如我在第一點所說,實際上是皮草越來越配飾化、平民化了,而狐狸跟貉的數量不斷在成長。

5. 「貉(Raccoon dog),還是浣熊(Raccoon)?」:

皮草產業過去的指標物種是水貂,其次是狐狸,然後再其次可以說是貉,就是成語裡的「一丘之貉」的「貉」,是東亞的原生種,英文叫做"Raccoon dog"(在芬蘭又被稱作"Finnish reccoon")。然後,才是紫貂等物種,其他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皮草產業基本上看的是這一些有的較長毛髮的肉食性動物,也就是狐狸跟水貂,然後還有從中國這邊引進的貉。其他像是兔子,或者是南美栗鼠,貓、狗等等,其實價格跟質量比較不統一,它們的整個市場跟剛才說其他物種是分開的。

相較之下,來自北美的浣熊亦不在此列。曾經有文章搞混了浣熊跟貉兩者,雖然說,牠們除了名稱相近,外觀也長得挺像的。

6. 「皮草養殖業者的密集飼養方式,使得動物一生都生活浸泡在自己的尿液跟糞便裡?」

皮草養殖業基本上都是籠飼,然後這個籠一般都是用材料比較便宜的鐵絲所製,所以籠底一定是可以透過去的,糞尿是可以流下去的。

7. 「皮草養殖業利用的動物,大部分是野地捕捉的?」

大概早在15年~10年前,全球各地的組織和產業都已經指出,至少百分之九十五的皮草都是來自於皮草養殖場的動物。

雖然,野地設陷阱捕獵動物的現象仍然存在,例如,近幾年來Canada Goose(加拿大鵝)那個品牌,捕捉加拿大野生郊狼後處死的情況,就引起媒體和民眾的關注。

8. 「皮草業者因為狩獵動物,所以要為生態危機負責?」

現在皮草產業的捕獵比例真的非常低。當然我們可以說加拿大獵殺小海豹可能算是一個例子,但這也僅是佔整體動物數量比例很低的例子。

相對上,皮草養殖場所逃逸出來的動物,造成當地自然生態的威脅,反而是比較大的問題。最近我在「動保龍捲風」的帖子上也在說,貉(Raccoon dog)這種東亞的物種,是食肉目的犬科動物,在芬蘭跟波蘭都有被引入飼養。

牠們從養殖場逃逸出來後,成了現在被歐盟列為是外來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然後,芬蘭政府也已經通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以不受限制的方式對牠們進行撲殺。

同樣地,在中國,從皮草養殖場逃逸,或者是人們購買後放生的狐狸,這類現象也是每年都可以看到的。牠們會在當地區捕捉居民所飼養的雞等家畜,或者是造成安全或者衛生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皮草產業中,動物排放的糞尿及氣味,還有皮草加工鏈所排放的污水,帶來水和土壤的污染,也造成顯著的生態問題。

9. 「穿戴皮草帶有炫富、虛榮等意涵?」:

這樣說沒有錯。但是,從近代對服裝的研究來說,其實時尚產業一開始設計出的時尚觀念,在服裝的流變,包括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設計師,或者是不同的工廠加上不同的文化,在這樣子的一個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本來所謂「時尚」的部份,很容易逐漸的演變為一些象徵性的元素。皮草在大眾服飾中的流行,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情況。

也就是說,皮草本來確實是時尚奢華的組成部分,但是現在皮草更多的是一般大眾服裝的配件,比如說冬季外套帽沿上的一圈飾邊,或者是袖口的毛毛、鑰匙扣等等,用量不容小覷。一年四季中,這些用料在街頭到處都能看到,累積起來,就是全球最大的皮草用量。

簡言之,高訂(高級訂製)服飾中皮草的奢華性或象徵性,本來是其設計的一部分,現在變成了一般民眾的服裝的配件。這樣的現象,顯示出它已經喪失了本來時尚高訂、設計中的那一種原初的創意理念。[1]我覺得這一點是值得受到注意的。

目前,除了越來越多的時尚設計師,不再使用皮草製品,還有包括Armani, Gucci, PRADA都已經加入的全球「零皮草零售商」(Fur Free Retailer)行列。

最後,龍博士也提醒,談及「皮草業」一詞時,可以再作細分。許多皮草文章與新聞,不小心就可能把「養殖業」、「加工業」,「皮草服裝業」,甚至是「一條龍」的產業(從養殖到服裝的品牌和銷售)混作一談,沒有釐清「業者」指的是什麼樣的「業者」。倘若過於籠統,就無法顯得專業而言之有物。


[1]編按:因編輯不確定龍博士這裡的意思,是否是認為「皮草原料應用在『一般民眾服飾配件中』就喪失了創意」,進一步徵詢後,龍博士肯定地回應:「這是因為,皮草本來是高級服飾中,具有整體設計感的一部分(重要組成、原料)。但是到了大眾服飾時,只剩下『象徵性』了,缺乏設計的美感、原創性。」

不過,編輯認為這種說法有待更多討論,何以「高級訂製」服飾就必然有「原創性」,而非高級訂製服飾若採用皮草素材就沒有「設計感」?但因涉及皮草的時尚設計與流行文化範圍太大,超出本文重點範圍,在時間限制之下僅將以上內容呈現給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