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是老師、輔導員也是協助復健的夥伴

動物與生活
文/
劉威良

不久前台灣曾有一群人為了嚮應國際吃素的活動,而在台北街頭為動物遊行。他們的友善動物的行動,提醒我們,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而並非只是人類的盤中飧,奶製品及衣物用品的來源。

人和動物

人類和動物自古以來,就有密不可分的関係。

過去缺乏汽車傳輸與機器,動物除了供吃食之外,馬,牛因為體型高大,又可馴化,成了人類工作的夥伴,狗成了狩獵的夥伴,多有日常利用的價值。但自從人類工業化以來,馬牛不需再服勞役,馬多為運動競技,而牛則成了提供肉與奶的營養來源。當人奶因為女性勞動而憾缺時,巨大牛隻的牛奶成了嬰孩的替代品,也成了西方的食品重要來源。

動物是自然的連結

人類的工業化,讓人疏離了大自然。動物代表與大自然的連結,也讓人更為依賴身邊的同伴動物,因為牠們幾乎成了都市人與大自然唯一的連結。尤其是成長於城市、缺少兄弟姊妹的獨生兒女,平日幾乎沒有機會到鄉間接觸鳥蟲草木,同伴動物對孩童的影響,也就相對更大,這在孩童與同伴動物的関係可看出。

1980年以後才逐漸被重視的健康因素與馬療復健

1980年代,歐美學者專家,在醫療研究中發現,動物對身體健康有明顯的助益,即展開了大量探討人與動物的相關的研究。

過去專家學者的研究,大多著重單一動物本身或單一的人類健康與行為做研究,他們完全忽略了,人與動物的關係會是影響健康的因素。自從1980年代美國Friedman社會學家在一個偶然研究中發現,動物是促進心肌梗塞手術後,健康復原的重要因素之後,歐美研究團隊才發現,動物對人的影響更不可小覷。從此才做更多研究發現毛小孩帶給人的社會支持力量,超乎藥效及人類自己的陪伴支持。

在馬背上被載的人,容易放輕鬆。對於腦性麻痺及肌肉萎縮等不良於行的病患,在馬上被載,是有有效的復健醫療效果。在被馬承載中,馬訓練有素的節律性地行走,有微細按摩患者髖關節效果,另外人跨騎馬時的角度與人自然行走角度接近,被馬載的復健效果近年來也得到瑞士健康保險的認證,負擔支付復健的醫療費用。瑞士健保支付動物療法的作法,也直接肯定了動物治療用於肢體復健的效果。

與動物互動

動物陪伴的輔助治療,因為社會文化的接受度不同,也有不同的療效。動物在接受度高的社會中,可以自然陪伴人、協助人,更為人所接受。動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不僅僅是吃與用,而是人與動物之間精神層次的互動。

對兒童的影響

研究中顯示,動物比起成人更容易獲得孩童的信任,因為孩童在自然成長中的階段,是從動物的本質中發展出來的。一般來說,孩童辨識動物的面孔能力,比成人要好。同伴動物是孩童自然界的夥伴,因為牠們不責駡,不要求孩童,極具耐心等耐,也不會嘲笑孩童,更沒有社會上的高低權力關係,他們無需懼怕。

在兒童的世界中,動物就是兒童的夥伴。不管兒童是否家中有寵物,牠們成長過程中,動物在他們心中都是極具重要的角色。這可在兒童的畫作中,經常出現動物的形象來說明。兒童心理治療師,常可以從孩童畫中的動物形象,來推估出孩童對家人的想像,進而了解孩童的內心世界。觀察孩童的成長,我們會看到,孩童的畫作,最早出現的多不是人物的形象,而是動物。在孩童畫作中,引導孩童說出畫作的意象與他們內心世界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畫的熊,可能是孩童心目中的父親,馬是母親,而天空的小鳥,可能是孩童自己。從這些動物的形象中,常可以讓不懂孩童內心世界的成人更貼近孩童的世界,了解孩童。

現今許多歐美兒童心理治療師,在與個案做諮商治療時,也經常帶自己的狗作為輔助治療的同伴,讓狗與孩童建立信任感,成人的諮商治療師,也更容易親近小孩,孩童在接受諮商時,氣氛可以更輕鬆。

很多成人認為,養小孩已經很麻煩,如果再同時養動物是給自己找麻煩。但很多人可能很難想到,就是因為成人所造的規矩要求,經常也剝奪了孩童親近自然的可能。他們不能弄髒衣服,不能爬樹,要當模範孩童。大人的期望,往往超過他們對自然的探索,同時大人的忙碌生活,也無法經常陪伴孩童。而同伴動物總是有時間陪伴孤單的孩童,只要他回家,牠會在加等孩童。在成人忙碌於電子商品,無暇陪伴孩童時,同伴動物確實填補了孩童的孤獨與寂寞。

有一隻狗或一隻貓的陪伴,對孩童來說是增加了他們生活的幸福感。因為牠們有如孩童的兄弟姊妹,但他們之間沒有競爭關係。另外,動物的傾聽,可以讓孩童在沒有壓力下,改善孩童的朗讀能力。狗的遵從指令,也訓練孩童清楚有力的說話方式,增強孩童信心。更別說,照顧動物會讓孩童有責任感,提升心理的敏感度。相反的,如同台灣或其他社會對流浪犬的不友善,成人世界的毒害、捕抓撲殺犬隻,也都會造成對孩童心理上的挫折與對弱小生命殘暴相待的負面影響。孩童就與成人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社會怎麼對待動物,都會孩童的生命中留下印記,孩童不會分辨好或壞,他們對大人的世界是全盤吸收。

另外在一歲前養同伴動物可減低孩童過敏,增進健康。在個性培養上,養狗讓孩童更自立也更合群,養貓會讓性格獨立。在學習的效果上,有同伴動物陪伴,也有具體的學習助益,增進注意力。德國部分學校老師,會帶自己的狗到班級上課,也讓學習氣氛輕鬆,有紓壓效果。

在這寵愛孩童的現代化世界中,如何教孩子付出自己的愛,同情弱小,分享自己的所有,這些都是動物比父母更容易教孩童做到的。成人不要因養動物麻煩,而排除飼養。其實成人給動物的愛,就是最好的身敎,動物也會回饋牠的愛。孩童還未社會化以前,就是尚未發展出理性思考的動物。動物與孩童的溝通,絕對比成人還要多,這也是成人無法替代的。同伴動物除了驅除寂寞孤獨外,孩童從動物身上得到的愛與信任,更是父母或成人無法替代的。

受刑人與動物

在監管嚴格的監獄中,受刑人的生活常是相當苦悶的。而監獄的更生,要融入社會,重新社會化,常常也在挑戰對更生人的輔導教育政策。一個人,會做姦犯科,暴力相向,常常是他們在社會中被邊緣化,對社會不再信任,他們不再相信人,他們反社會的人格,多是被社會放棄的一群人。

另一方面,要一個常人放棄前嫌,把重刑犯當成不曾犯罪的人看待,對一般人而言,常是不可能的。相對的,一個重刑犯被監禁後,出獄後他會感受到社會的歧視,不容易被接受。

但獄中的更生教育,除了讓他們反省錯誤外,更需要找到他們可以再被社會接受的可能。讓他們重新被接受。在獄中輔導時,動物經常是受刑人心中,最軟的那一塊。當然也有些病態暴力傾向的受刑人,對人對動物都會施以暴力,這又另當別論。

歐美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即使是暴力犯等受刑人或感化中的青少年,他們多願自發性地照顧小動物,尤其是受傷需要照顧的動物。英國曾有一個女性暴力重刑犯,在獄中被允許養了一隻狗之後,她被她的狗感動。狗對她的需要,讓她想給狗一個家,因而她許下心願,出獄後不再入獄。歐美感化院或監獄中允許照顧動物後,獄中受刑人有共同照顧動物的話題,口語和身體暴力也都減少很多,相處氣氛變輕鬆許多。

毛小孩的神秘力量,需要有讓它發揮的可能。如果一個人在關鍵的孩童時期,從沒有接觸過動物,也排斥動物,那這樣孩童長成的成人,在他的人生中,將讓他無法接受動物,而受到牠們的幫助。


劉威良
著有
借鏡德國:毛小孩的神秘力量
-從歐美動物輔助治療看台灣動物福利

新聞參考
http://www.peoplenews.tw/news/f43e6da5-1a15-41d0-b8bf-5682e4d2b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