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隨想02【臺灣的自然與歷史】外來者的電網

動物與保育
文/
文/林欽傑 圖/劉孟昀

「什麼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為何?」、「保育是自然嗎?」

鄭麗榕老師的「臺灣的自然與歷史」課程開跑,老師在第一堂課起始便有如此提問,而這不像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取決於人怎麼看待自己、他者與彼此的交互關係。

龍瑛宗先生於1941年的隨筆〈熱帶的椅子〉寫到:身處臺灣的熱帶風土,「一年到頭,被頭頂上猙獰的太陽灼照著,可憐南方人的思維這東西就像游絲一般蒸發掉了」;雖然如此,正如同北方人克服酷寒的惡劣天候,產出偉大的精神文化與作品,先生依然振奮,冀望能在熱帶的臺灣文學的土地上,種下「精神之花」。[1]

這是日本時代的臺灣文學家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並進而開展出人與自然的關係; 時至今日,地質學家們正在熱烈討論是否全新世(Holocene)確然結束,下一個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已經起始?[2]這當然還需要多方討論與科學例證的支持;但是,近數十年來人類社會製造的塑膠製品、水泥建物,似乎真的足以形成一顯著的地質層,千百萬年之後,考古學家便能以挖掘到的塑膠、水泥,作為「人類世」的確切指標。

人類正已超過以往的速度在改變自然,而且與自然對話的情調,已與半個世紀之前很不相同。而原本屬於自然的野生動物,人類與牠們又有怎樣的對話與交流呢?數十年來,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又產生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來看看臺灣獼猴的例子:

今年(2017)初,臺東縣農民為解決獼猴侵入農田,造成可觀的收成損失,因而在農田四週架設弱電流菱格鐵網,可有效的阻絕聰明的獼猴,又得以尊重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生存權。[3]雖然成本較高,但比起開放狩獵、大啖猴腦,[4]實已邁開臺灣社會進化的重要步伐。

臺灣獼猴得以成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其一段艱辛的歷程:1973年,由於臺灣人濫捕、濫用,臺灣獼猴一度瀕臨絕種;隔年,雖因頒佈禁獵、禁止出口的法令而稍有節制;但人們因體認其珍貴性,民間「善心」人士開放自家果園,召徠、餵養猴群,因此吸引民眾蜂集參觀,大大滿足人類的餵食之樂;甚至還有人以保育之名,遂行人工繁殖,並販賣猴兒成為寵物。直至1989年,臺灣在國際壓力之下,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臺灣獼猴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方才遏止民間買賣的風氣。[5]

然而,人類喜愛餵食動物的習性,仍然未見改變,例如:現今柴山的登山客,即便在當地環境教育團體的循循勸導之下,還是很難改變這等喜好;學者直言:猴群侵擾農民果園,是人們的餵食行為吸引猴群靠近人類社會的結果;[6]另一方面,官員也直指農園設立的地點,太靠近甚或侵入猴群的天然棲地,有以致之。[7]因此,農政單位才思考如何補助農民架設電網,防範「猴害」。

以電網防範他者入侵,早在日本時代便有跡可循,[8]依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以六龜里(今高雄市六龜區附近)一地為例,該區域自1904年左右,時常發生「蕃害」,並有衝突與傷亡的報導;[9]1916年底,官廳完成「防蕃工事」,架設「防蕃鐵條網」警戒線,縱電氣流走,防止「蕃人」越界;[10]至1918年,在勵行理蕃計畫、成功張設電網之後,大力開墾附近土地,闢水田、種柑、茶、蔗,鼓勵民眾種植;[11]1919年初,「蕃人」疑似想依照舊有慣習:燒墾、狩獵,並依俗出草,因樟腦工廠嚴密防範,僅一人受害;[12]1920年,大約有上百名鐵條網外的「蕃人」希望移住至網內,便於耕種與就學。[13]

在外來統治者眼下,臺灣原住民慣習原始、生性兇殘,需得架設通電鐵條網,才能有效管制區域安全;並且宣稱在鐵條網的管理下,地區發展得宜,甚至網外的原住民也希求移居至網內。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試從原住民的角度想想,外來者侵近之前,原住民依據自己的文化、習俗,自成體系的繁衍千年,從今日友善環境的角度檢視,他們不見得落後;然而,外來者只想擴張其統治領域,設置通電鐵條網,有效區隔,並且得以在網內區域,儘可能地靠近鐵條網,貪婪的利用每一分、每一寸土地。

清治臺灣時期,著名的地景土牛溝也是類似的景況,漢語族外來者鑿開鴻溝,堆土成伏牛形狀,用以區隔原、漢的地域,更在地圖上,繪以紅線以示區別;但每在可耕地飽和之後,地圖上的紅線,便大大方方的往內山推移,依著時序,漸次浮現藍線、紫線與綠線。

臺灣史上,無論是外來者爭奪耕作土地或統治權,土牛溝、通電鐵條網的區隔,表面上似乎還能維持緊張的平衡關係,但多為後世史家詬病;而對獼猴來說,如果要較為友善的與人類社會區隔,確然有更為精細的做法,尤其在為獼猴保有森林棲地的議題上。依據官員赴日考察的報告,建議農園須遠離森林邊緣,以減少獼猴入園的誘因;[14]學者林良恭的在地研究,亦建議森林邊緣宜設置緩衝區,並搭配電網、人工驅趕或捕捉等方式才能有效降低獼猴的危害;[15]所謂人工驅趕,在日本山口縣,亦有搭配驅猴犬(モンキードッグ)協助等細緻的做法。[16]

林良恭教授數年前曾研究臺南市南化區烏山地區獼猴與農園之間的交互影響,報告指出獼猴離開森林邊緣覓食,最遠的距離為864公尺,而且,離森林邊緣距離越遠,其出沒頻率便逐步降低。[17]這裡似乎隱約告訴我們:如果能夠環繞森林邊緣,騰出寬幅大於864公尺的帶狀緩衝區域,獼猴棲地保留的理想便可能成真。

什麼是自然呢?個人以為未有人類涉足、干預的環境,方可稱為自然。像是以緩衝區與人類社會隔開的森林,獼猴得以在其間優遊、生息的獨立空間。當然那裏的獼猴已經忘卻人類社會的浮濫餵食;而人們也知曉餵食野生動物之害,並竭力克制餵食慾,「自然」的獼猴才有存在的可能。

野心的外來者,因著民族之間的差異,總是本位思考的歧視原住他者;同樣的,人類外來者,因為物種之間的差異,或多或少因著本位思考,歧視其他物種,進而自認得以利用其他物種,逞其殘害、凌虐等等的掠奪行為。而我們到底要掠奪到甚麼時候呢?讓我們輕輕巧巧的從電網防治農害的措施開始,啟動人與自然對話的先聲,未來持續與其對話,往實現理想的「自然」,穩健的大步邁進。



[1]龍瑛宗著,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八冊,(臺北市,南天書局,2006),頁137。

[2]札拉希維奇(Jan Zalasiewicz)著,王心瑩譯,〈人類世:形成中的地質年代,我們會在地層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記?〉《科學人》第176 期(2016.10)。。

[3]參見聯合新聞網網站,〈台東猴害年損逾億電網讓獼猴吱吱叫不敢來〉,2017.04.27,https://udn.com/news/story/7328/2428474。瀏覽日期:2017.09.17。

[4]「台東縣東河鎮農會總幹事葉富山堅持猴害無法處理,只有撲殺一途。他還說中國某省開放觀光客生吃猴腦,如果政府同意開放,不但可以解決猴害,還可帶動觀光產業。」參見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台灣獼猴:殺或保育?〉,2011/03/29,http://e-info.org.tw/node/64956。瀏覽日期:2017.09.17。

[5]1973年,根據學者統計,臺灣每年捕獵約960隻左右的獼猴做醫學研究;而民間的捕獵數量,保守估計也在二千隻左右。參見柯金源,〈獼猴列傳〉,《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第149 期,2007.09.06,

http://web.utaipei.edu.tw/~envir2/web_envir/documents/center/animal/south/handbook/7.pdf。瀏覽日期:2017.09.17。

[6]參見上下游網站,〈為什麼猴子越來越多?〉,2016.02.07,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2247/

瀏覽日期:2017.09.17。

[7]「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日本政府補助架設的電網通常是一整個大區域,這些地區的野生動物危害不只有獼猴,還包含了水鹿與山豬等,個別農民要架設電網還是必須自費。而相比於電網的架設,台灣農民更傾向於給予農損補償,不過有許多「猴害」地區其實是不能種植果樹的,這些農損究竟該歸咎於獼猴,還是農民自己造成?」參見臺灣動物新聞網網站,〈獼猴族群管理明年開始生殖控制〉,2014.12.25,http://www.tanews.org.tw/info/6438。瀏覽日期:2017.09.17。

[8]日治時期通電鐵條網設置的訊息,來自鄭麗榕老師於課堂上的講述。進而吸引筆者查詢相關資料,特此致謝。

[9]〈潛伏防蕃實行の結果〉,《臺灣日日新報》,1904.04.27,02版。

[10]〈防蕃工事進歩〉,《臺灣日日新報》,1916.12.10,05版。

[11]〈六龜里墾地有望〉,《臺灣日日新報》,1918.05.25,05版。

[12]〈六龜里蕃害已查知行兇蕃人〉,《臺灣日日新報》,1919.02.12,03版。

[13]〈未歸順蕃請移住〉,《臺灣日日新報》,1920.05.14,05版;〈蕃人線內移住〉,《臺灣日日新報》,1920.09.19,05版

[14]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赴日考察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防治方法」執行成果及心得報告》,2014.01.07。其報告摘要指出日方對於獼猴管理措施有:1.族群量調查與誘捕控制:調查推定約有11或20萬頭,誘捕籠放置獼猴活動路線之林緣可見處,移除後避免分裂出新群。2.棲地管理:不良農產品或殘體不亂丟要埋掉,果樹強力採收,改種不喜食如蒟蒻、山藥、秋葵等,廢耕地要整理,農園能遠離森林邊緣等減少誘因。3.驅趕及猴狗驅趕(經由挑選後再自己訓練成驅趕猴子的狗稱為猴狗):使用沖天炮、彈弓或BB槍與獵友會合作進行驅趕,架設接近警報器與發報器及訓練猴狗驅趕。4.農作保護以設置電網防治:公設及補助自設電網,並做好管理維護以免漏電。5.結紮:不太做,因會改變動物行為等項。而動物危害沒有補償金,但有投保險可領理賠保險金。

[15]參見林良恭,《台灣獼猴危害調查評估及處理示範作業模式之建置(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101-18號,2013.12.30。頁24-25。

[16]參見山口縣官方網頁,トップページ> 組織から探す> 農林水産政策課> 鳥獣被害防止対策・モンキードッグガイドライン,http://www.pref.yamaguchi.lg.jp/cms/a17100/tyoujuu/20100302001.html。瀏覽日期:2017.09.17。

[17]參見林良恭,《台灣獼猴危害調查評估及處理示範作業模式之建置(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101-18號,2013.12.30。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