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好書介紹】令人熱血沸騰的園長夫人

動物與生活

令人熱血沸騰的園長夫人

文 /廖靜蕙

「善以詩意筆觸描寫大自然的《感官之旅》作家艾克曼,意外巧遇園長夫婦的軼事,遂由安東妮娜的日記譯本和其他歷史資料佐助,並親赴華沙動物園,訪問他們的兒子與相關人士,鮮活地重塑了這位「園長夫人」的戰時生活。他們一家人為了搶救猶太人,把動物牢籠變身為諾亞方舟。躲藏在屋裡、獸欄內的人以動物為代號,而動物起了人的名字...... 」。
摘自《園長夫人》書封
 
「我研究了納粹的想法,了解他們不只希望要主宰所有的國家與意識型態,而且還想改變世界的生態系統,一方面消滅某些國家原有的動植物(包括人類),另一方面則無微不至地保護其他瀕臨滅絕的生物和棲地,甚至復育已經滅絕的物種......」。
摘自《園長夫人》作者序(10)
 
 
 
  光是看到題詞「獻給安東妮娜和她的家人-不論是人,還是動物」,就忍不住一陣激動。讀這本書,無法不熱血澎湃。我無法阻止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而這些故事砥礪我,良久良深。
 
從歷史事件思考人獸界線
 
  人和動物的關係有如一面鏡子;人獸之分野,隨著科學的推演,不但無法分得更清楚,恐怕是界線越來越模糊,無怪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 (Felipe Fernández-Armesto) 在《我們人類》寫道:「人類之所以特別……在於我們老是想把自己和其他物種區分開來」。(47)
 
  《園長夫人》的作者艾克曼(Diane Ackerman)以採訪報導的方式記述 1935-1944年間,波蘭遭遇納粹來襲前後的政治氣氛,以及在這種極度緊繃、生命懸於一線的環境下,一對平凡夫婦的不凡作為──關於札賓斯基夫婦 (the Żabińskis') 在波蘭華沙動物園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園內硬體設備接待、營救尤太人。
 
  生於終戰20年後台灣的我,二戰離我已遠,很多事件已經完成。「納粹大屠殺」的歷史帶給人類的教訓,在本書以動物園園長夫人的經驗來呈現,因而在對比人獸異同之下更令人類汗顏。動物或為生存而撲殺獵物,而什麼樣的動物會如此兇殘,企圖以目的性的屠殺來消滅不同的種族呢?
 
納粹德國與波蘭
 
  過去我閱讀納粹德國的相關歷史書寫時,一直不懂為何波蘭人會是納粹德國屠殺的對象,直至本書才得到解答。和尤太人一樣,因為他們那不屈服的靈魂,恐怕才是遭到滅族危機的主因;經過這麼重大的創傷,他們不但振作起來,現在,更博得了我的尊敬。
1939年底,波蘭在很短的時間內投降於納粹德國的轟炸,展開波蘭歷史最黑暗的一頁。納粹不但驅趕尤太人,甚至將斯拉夫民族降為次等民族,並比照尤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殘障病弱者,送進集中營。
 
  希特勒授權「新德國殖民地」接管人漢斯‧法蘭克(Hans Frank)「盡量剝削這個地區,把它當成戰區和戰利品國家, 讓 它 的 經 濟 、 社會、文化,和政治結構都化為廢墟」。「法蘭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殺光所有具影響力的人,比如老師、教士、地主、政壇人物、律師和藝術家。」許多波蘭人加入「波蘭家鄉軍」(Polish Home Army),或境外的「地下軍」以對抗納粹;姜恩即加入「家鄉軍」。然而戰後波蘭由蘇聯掌控,無法回到自由民主。本書沒有談論這段歷史,因而中間札賓斯基家的生活面貌不得而知,讓人有「斯人已遠,典範在夙昔」之感慨。
 
納粹德國的「種族淨化論」與「復育滅絕動物」
 
  美麗的比亞洛維察原始森林(Białowieża Forest)橫跨波蘭東北部與白俄羅斯,是歐洲現存唯一的原始森林;波蘭語稱之為“Puszcza Białowieska”,意指未受人類污染的古老林地。納粹覬覦這個地方,最終目的是試圖復育有如神話般的歐洲野馬(forest tarpan)、歐洲原牛(aurochsen)以及歐洲野牛(forest bison)等咸認為已滅絕的動物,此乃納粹「種族淨化」的另一種形式。姜恩因為對野牛有所研究,讓親納粹的動物學家有求於他,得以留在動物園經營戰時的事務。
 
  艾克曼在書中分析納粹「種族淨化」的意涵,解釋屠殺尤太人,以及視他們為劣等、次等人口之目的。雖然史家認為,這留下了復育的牛群、馬隻亦是有幸,但就生態的觀點,生物多樣性才是環境永續的不二法門;要避免物種滅絕,保育永遠優於復育。因此「種族淨化」的立基點,實在很難接受。而對於當代社會,試圖透過基因控制達到優生目的者,恐怕也要檢視是否陷入了「納粹主義」。
 
安東妮娜-揮舞長劍的美人魚
 
  「園長夫人」指前華沙動物園長姜恩‧札賓斯基 (Jan Żabiński) 的夫人,安東妮娜‧札賓斯基 (Antonina Żabiński),她是動物專家,也是一位有智慧、慈悲憐憫又勇氣十足的女性。透過本書,她的成就將同列於波蘭歷史永垂不朽的人物的貢獻,如居禮夫人、蕭邦、提出維他命一詞的凱西米爾·馮克 (Casimir Funk)、姜恩‧札賓斯基。
 
  本書亦將安東妮娜‧札賓斯基形塑成「揮舞長劍的美人魚」、「半女人,半動物的守護者」(302)。作者說「安東妮娜喜歡暫時擺脫人類的身分,透過動物的眼睛來看世界,而且也常以這個觀點寫作,憑直覺想像牠們的感受和想法,包括牠們可能看見、感覺的、害怕的、意識到的、和記憶的一切」。
 
  基於對動物之愛,安東妮娜經營一個動物與人和平相處、平起平坐的世界,又因姜恩對動物園的理念是營造一個接近原自然棲地的環境。他們對動物了解、尊重,甚至向動物學習,整個大家庭的氣氛熱鬧、五彩繽紛。
 
尋常的幸福
 
  艾克曼在自序提到札賓斯基夫婦的故事「落入歷史的隙縫」,她認為不該被遺忘;她引用間接相關的訪談研究,突顯札賓斯基夫婦的人格特質具備了「決斷、思想敏捷、愛冒險、獨立、甘冒風險、態度開放、反叛、非常有彈性--能夠更改計畫,放棄舊習慣、隨時隨地改變既有的日常慣例」(294)。
 
  因而,一個原本平凡的家庭,就成為了生命圍繞的中心---營救尤太人、不同物種的動物一同相處---這刺激我們去思考,是否我們太容易放棄身為平凡人可以做的很多事情。平凡讓我們得以躲藏在人海中,不被檢視,壓抑自己身為人類最寶貴的良知、勇氣與道德力量。安東妮娜愛動物如己,必然無法容忍人類悲慘的遭遇與命;或許姜恩加入家鄉軍是基於偉大 的情操,但安東妮娜忍辱負重的表現,更讓人動容。面對惡意的殘暴,每個人都有避開的本能,但安東妮娜卻與之共舞,書中幾次提到險境,安東妮娜都能化險為夷,面對姜恩或眾人的誇獎則抱持單純的感恩,讓我不禁羨慕安東妮娜生命的純淨,以基督教的想法,連上帝都要祝福!
 
  這本書讓我省思自身周圍有哪些人事物需要營救(對於營救的概念可以繼續延伸);不看輕自己的平凡,要持續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有別於馬克‧艾里斯 (Marc H. Ellis) 在《一個猶太人的反省》所提出的「尋常的失落」這個概念,平凡如我者對於需營救者所做的,就是「尋常的幸福」了!
 
 
----------------------------------------------------------------------------------------------
 
 

【作者介紹】

廖靜蕙
生態環保記者、自由撰稿人。

被一隻叫珊璞的貓啟發,關心動物與人的處境,並且透過報導寫作,記錄台灣在極端開發主義下,一息尚存的保育微小希望。相信環境以及萬物好,人類才會好。目前和4隻老貓住在台北市溫州街的老房子,正考慮收養遭棄養的巴西龜。報導作品見《環境資訊電子報》、《上下游》、《台灣動物之聲》以及《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