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講座】鯨鯊王子談海洋中的溫柔巨人

動保扎根講座 野生動物篇,在2013年10月24日登場,打頭陣的是鯨鯊王子徐華遜所帶來的「海洋中的溫柔巨人」。這場講座是個好的開始,座無虛席,有些人是對鯨鯊有興趣、有些人是對野生動物有興趣,也有慕名而來的朋友,加上熱血的志工,可見我們的國人對於保護動物越來越有熱忱。

在場不少民眾關心鯨鯊放流一事,開場時徐博士就針對此事件為大家做個介紹。由於鯨鯊不斷長大,海生館魚缸空間有限,導致鯨鯊在眷養池裡繞圈圈,造成身體右側有傷痕,遂決定放流。鯨鯊在水族缸裡面定時餵食,與野生環境完全不同(進食不定時、不定量),被眷養過久因此對於野外環境陌生,放流時又沒有經過中繼站(海底廂網)再野化,直接流放,放流後海景公司更未監測後續情形,導致鯨鯊慘死。

整起事件,海景公司因利益無法完全配合海生館放流方針,鯨鯊屬於海景公司財產,但是海生館(公部門)未善盡監督職責,也未善盡教育民眾的意義。

說明完這沉重的事件,徐博士開始介紹他與鯨鯊的邂逅,戲稱因為鯨鯊和牠的體型最接近,所以選擇鯨鯊作為研究題材。從學生時期到魚市場觀察漁獲作調查,與漁民溝通合作,採樣捕獲的鯨鯊,到標識放流,一步步累積鯨鯊的資訊,至今已標識過上百尾的鯨鯊。

鯨鯊的肉白,又被稱為豆腐鯊,早期漁民並不把鯨鯊放在眼裡,不小心抓到就放一旁加減賺,徐博士在小六時甚至被家人拱著騎上鯨鯊背拍照,後來因為有人將鯨鯊作成鯊魚煙,加上冷凍技術的進步,導致鯨鯊面臨可怕的生存之戰1997年的調查顯示,當時一年可以抓300尾,而2011年調查的時候一年卻抓不到一百尾。

為何要保育鯨鯊?
從漁業資源的角度出發,歷年捕撈到的數量下降,平均體長及體重下降,捕撈到的都還沒成熟,可見族群已出現問題鯨鯊雖然長壽,但也表示牠們成長緩慢、達性成熟的時間長,繁殖能力有限。面對自然環境嚴重破壞,及過度捕撈,魚體小型化日益嚴重。於是臺灣在2002年開始推動鯨鯊保育,從捕捉後通報,捕捉數量控制,最後到2008年完全禁捕。

鯊魚資源亮起紅燈
拖網捕魚,造成底棲性鯊魚資源枯竭,沿近海域的流刺網及公海延繩釣亦大量捕獲鯊魚,如象鮫和大白鯊已過度捕撈而列入保育。面對漁業資源枯竭,可經由漁具改良、漁具限制、貿易限制、總量管制、禁漁期和設定保護區來控制。在菲律賓等國家,則利用鯨鯊生態旅遊代替捕捉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也是臺灣目前想經營的永續方向。

Q&A時間,民眾詢問為什麼徐博士決定拆下鯨鯊的標籤? 徐博士說明經專業判斷,該鯨鯊已回天乏術,為了讓昂貴的標籤能繼續發揮效用,遂決定拆除。演講結束後,還有一群粉絲繞著徐博士發問,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關注,讓鯊魚保育更加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