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鯨鯊日】澎湖、屏東最具鯨鯊生態旅遊潛力
發布日期:2013年8月30日台北訊
本文由環境資訊中心授權轉載

莊守正表示,除了立法保護以外,有些國家嘗試發展「鯨鯊生態旅遊」(像是「與鯨鯊同游」為主題的生態旅遊)來增加經濟收益,以減低對漁業的衝擊。最早發展這項事業的是澳洲,1993 年在尼加魯水域成立海洋公園,屬於澳洲海外領地的聖誕島也開始發展鯨鯊相關的觀光事業,每逢珊瑚礁產卵前後,鯨鯊就會聚集;台灣也須找出類似的規律,藉以發展生態旅遊。
台灣鯨鯊研究保育簡史
台灣地區自1996至2000年平均每年的漁獲尾數約略為85尾,2001年漁獲尾數為89尾。在這之前,曾有年捕獲300尾的紀錄,顯見鯨鯊族群消失速度不容忽視。
1996年,台灣的研究團隊在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台北分會(TRAFFIC Taipei)的經費支援之下,開始進行當地漁獲資料的蒐集。
- 2001年,台灣漁業主管當局開始委託學界進行鯨鯊全面漁獲情形的調查,並進行鯨鯊標識放流人造衛星追蹤的相關研究,同時召集產官學三方組成鯊魚保育管理小組。
- 2001年7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鯨鯊漁獲通報制度。
- 2002年7月起實施鯨鯊總捕獲量管制,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是80尾,
- 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是120 尾,
- 2005年是65尾,限制最小漁獲體長是4公尺。
- 2006 年是60尾。
- 2007年則是30尾,禁止鏢刺漁業漁獲鯨鯊。
- 2008 年起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為供國內教學或科學研究用,經報農委會漁業署核准者,不在此限;所有被定置網所誤捕的個體,全數交由學術研究單位進行標識放流。
(資料來源:漁業署、莊守正教授研究團隊)
鯨鯊知識充電站
鯨鯊的學名是 Rhincodon typus,在1828年由學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命名。當時的標本來自南非,是經由鏢刺所捕獲的。
2000年,鯨鯊就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中,屬於易受傷害的物種。
爾地夫是最早針對鯨鯊進行全面保護的國家,在 1995 年就公告禁捕鯨鯊。
Q.鯨鯊一次可以生 300 尾小鯨鯊,又可以活那麼久,為何還需要保護牠?
A 首先,鯨鯊在所有鯊魚中的確是產仔數最多的,但是,牠多久會生產一次還是個問號。再者,由於鯨鯊是濾食性動物,沒有強壯的下顎和銳利的牙齒,在險惡的海洋 環境中等於少了重要的「自衛武器」,因此小鯨鯊出生後,便會面臨大型物種如旗魚、海豚、虎鯨,還有其他鯊魚,甚至是海龜的威脅。最後,雖然鯨鯊可以活很 久,卻長得很慢,常常還沒長大到可以繁衍下一代時,便被捕獲上岸或因誤捕而死亡。
Q.鯨鯊是胎生或卵生?
A1995年,在台東外海捕獲了一尾長10.6公尺,體重16公噸的鯨鯊雌魚,牠的腹中懷有超過300尾的胎仔,其中有些還包覆在卵殼中,有些卵殼則是空的,顯示這尾雌魚可能正處於產仔的階段,由此確立鯨鯊卵胎生的生殖模式。在此之前,一直認為鯨鯊屬於卵生。
(資料來源:莊守正教授研究團隊)
※ 本文與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戀戀「星星之鯊」 鯨鯊衛星追蹤研究SOS